福建、江苏已将“文学名著阅读”列入考纲
作者:佚名 时间:2009/6/1 8:56:57 来源:majunqiang 转发 人气:1162
先看福建。早在2007年,该省的《考试说明》就已经在全国率先明确规定:2007年要把《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列入考纲的十大名著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
再看江苏。该省的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将“名著名篇阅读”这一考点列入“加试内容”,并且列出了加试的篇目,共有《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十大名著。
这两省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名著体裁上,前者只是对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进行了考查,而后者涉及到了长短篇小说、戏剧、诗歌等多种体裁。在考查内容上,前者主要考查对名著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精彩场面等要素的感知和识记,而后者则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在能力层级上,前者侧重于识记A,后者侧重于理解B,难度都不大。在题量、赋分、试题类型上,前者以4选2的形式考查2道“简答题”,各5分共10分;后者考查1道“多项选择题”、2道“简答题”共3道题,各5分共15分。
这两省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的设题角度有:第一,复述重要情节。让考生对关键情节、精彩场面、物象来源等作简明扼要、准确到位、要点全面、言之有序的复述。如“简述哈姆雷特证实“鬼魂”的话的方法”“简述鸣凤之死的情节”“简述梳妆匣的来历”等问题。第二,简析人物形象。让考生结合有关情节对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设计作用等作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要言不烦的分析。如“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家》中的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试列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阐述”“简述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故事及设计这个人物的作用”等问题。第三,品味重要语句。让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表现了哪位吟诗者怎样的思想性格?”“有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怎样的性格特征”等问题。第四,简析主题思想。让考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写作意图,对作品蕴含的思想倾向、民族心理、人文意蕴、情感世界等作出精准到位、全面深刻的分析。如“简述《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意蕴”“简析《老人与海》的主题”等问题。第五,说明标题内涵。让考生联系名著的全书内容和主题意蕴对名著标题的内涵作出简要诠释。如“简析《边城》这一书名的含义”等问题。第六,简析艺术特色。要求考生对结构技巧、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作出精准的分析。如“简述《哈姆雷特》中的三条为父复仇线索”等问题。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从2007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和2008年江苏省高考考纲样题来看,在上述六种设题角度中,对复述重要情节、简析人物形象、品味重要语句的考查是重中之重。据此,我们建议,福建、江苏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就应着重注意这些方面。
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高考的逐步推进,“文学名著阅读”试题将会在全国各地形成一大命题热点。由于这一命题趋势会击中大多数学生的“软肋”,所以,全国各地的广大师生应该尽早对此加以重视。当然,文学名著阅读的复习备考,不宜用“毕其功于一役”、“临时抱佛脚”的办法,而应细水长流,立足于平时的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淀。这才是最为正确的、最为根本的、最为有效的阅读之道。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