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创造,精心经营,目标激励,超越创新——宁乡四中高三语文备课组教学情况汇报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11 19:21: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604
一.集体合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合作不是简单的组合。不是将张三出的题和李四出的题组合;不是你印资料我也有一份;不是你做答案我来抄……如果是这样,最多算是资源共享,减轻了各自的劳动强度,不是真正的合作,不可能结出集体智慧的硕果。
真正的合作产生智慧。我们是怎样合作的呢?比如月考命题,每人出完了一大题,组合复印每人一份,然后每个老师做一遍,依纲靠本,修改每一道不太合适的试题。修改的依据是每一道题要能讲得清出处,讲评时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然后再研究推敲,确定试题。我们的月考试题就常常是这样打造出来的。好多次,因为才上高三的教师把握不住信度和难度,试题改了又改。就连我这个久经“卷”场的老手有时在大家的“挞伐”声中也不得不放弃初拟的试题。
再如各类课型,我们常常先是大家一起讨论,然后由一位老师主讲示范,再讨论,修改之后,确立一个基本的课型,然后大家按这个课型上课。在集体智慧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也使年轻的教师尽快成长,如小朱老师、小李老师就是在这种教研气氛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二.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终极关怀。
1.培根固本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水平的提高要培根固本,仅仅是考什么练什么,急功近利,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譬如盖一座楼房,楼层越高,基础就越要宽越要深;学生高考语文成绩要越高,语文素养就越要厚实,如对《考试说明》的理解,依我之见,在《考试说明》之外,在高考题之外,我们可以旁逸斜出。比如在语言运用上,我们可以讲讲对联知识,让学生做做对子,既丰富生活的情趣,同时又与高考中的改写句子联系起来;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练练应用文的写作,比如书信,广告词,说明书,因为它们在语言上的要求同样是准确、生动、形象;语文知识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不考,我们也可以讲讲其用法,因为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对于我们弄清层次、理解文意是大有裨益的。会写诗填词的老师也可以教学生一些写诗填词的知识。语文各方面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何况这些知识总是隐性甚至是显性地体现在考卷中。
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要提高人文素养,必须发挥语文科优势。语文科的学习与理科不一样,仅仅靠做题远远不够,一定要培根固本,要多读多背多写,打好学习的底子,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题海沉浮,盲目跟风,不利于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我们的做法是分类积累,每一位老师负责一项材料的积累,分为现代汉语实词积累、虚词积累,成语积累单独一项,文言实词积累、虚词积累,名言警句积累,话题积累,综合运用。为了贴近学生的实际,有时我们让学生与我们一起参与编写资料,审定资料则让老师交换负责的工作,大家互提意见修改之后统一印发。这样既保证了资料的权威性,又保证了资料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培根固本提供了一个参照。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语言文采;没有积累,就没有思想深度:没有积累,更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
2.突破“死书”的樊篱,引进源头活水。
高三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圄,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教活书”,我们是不是可以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近四年来,我所在高三备课组都坚持了这一做法。有些班是学生自捐文学书籍,每周由语文教师安排一节专门的阅读课,有多个班是从高一开始就自筹资金购置阅读书籍,象我,到高三才接手,常常是拿出自己的藏书,大多是一些语文杂志,借给学生课堂看,课余看。利用语文课阅读则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结束前五分钟内摘抄出200字以内的美文佳句,然后叫科代表拼合起来组成手抄报,印发给学生阅读。人手一份,以此激励学生下一次更加认真地阅读。从1999年以来我校高三语文组就一直是这样做的。
为了“教活书”,我们年级备课组安排每周由一位老师负责挑选阅读文章印发,每周一至二张,文章或由学生推荐,或由负责老师搜寻,或由其他老师提供。有时老师读到一篇好文章,先是在班上一读为快,然后再听学生的意见是否印发。
虽然高三教学紧张忙碌,但我们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徜徉,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白岩松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中深思,领悟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执著的人生哲理。
阅读,让学生开始眼观四海风云,耳听九州风雷,笔底生出美丽的语言之花;阅读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趣,使学生增了智慧,添了灵感,长了活力。
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语文。为什么我们不放开一点,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更广阔一些呢?语文学习的资源浩广,为什么我们不好好利用呢?
3.越到高三越要重视语文学习
有些学生及领导甚至语文老师认为,语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寒,高三各科学习任务重,语文教学短时间内难见成效,以致消极被动,力度不大,寄希望于临时发挥。其实高三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十年语文学习之路,学生知识的积累虽有但零碎,要形成系统,必须经过高三阶段的疏理和整合;以前学生思维幼稚,语文读得肤浅,到了高三,他们的思想、心理、认识、学习态度和思辨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他们学习语文如站在高山看风景,因悟性高了,体会也就更深。如果说以前的知识还是量的积累,那么到了高三,加强语文学习会产生质的飞跃。高三语文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语文科的辐射性极强,不敢说学好了语文对数理化有多少帮助,但学好了语文一定能促进文科特别是政治、历史、地理的学习。因此保障足够的时间学好语文显得特别重要。
好在我们学校的领导都很开明,刘校长虽是教数学,但始终大力支持语文教学;欧校长身为语文老师,身先士卒,对语文科的支持就自不待说。
三.目标激励,开足马力。
每接一届新生,我都会向学生推介好的学习方法,精讲语文与人文文化、语文与社会责任感,以此撩拨学生热爱语文、下决心学好语文的心理。然后用目标激励:班级最高成绩、平均线要达到多少,保底线是多少,各大题要得多少分。要求每一位学生订出个人学习计划,其中必有学生基础分析、个人打算、建议和要求,近期目标、高考目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很有督促作用,试想,谁会在新的学期刚刚开始时就自暴自弃呢?谁会在新的老师面前摆出“不行”的姿态?有了目标,也就会有动力,学习积极性自然高几分。
四.提高素质,用心思考。
说实在的,我们高中教师都是在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学校有严格的常规管理,每周得改多少次作业,得坐多少班,得写多少教案。高三语文教师确实很忙,但再忙也不能忘记提高自身素质,也不能不用心思考。穷于应付,重复劳作,只会庸碌无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