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互动,思言——评马骉老师的课
作者:不详 时间:2005/12/8 12:43: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41
于漪老师曾说过: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能否很好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就好比我们平常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马骉老师这堂课的开头设计得很妙,他问学生喜欢上什么内容的课就已经是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了,究竟老师会上什么课呢?这样的猜想显然触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一开始在老师和学生间就达成了一种情感的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好感。针对学生文言文、小说、散文等不同的喜好,对老师来说要作出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决定很难,马骉老师丰富的课堂经验与智慧在此就很好的显现出来了,他过渡的很漂亮,选了一个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方面——故事,而且设置了一极成功的悬念,我想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们来讲故事仍是他们所津津乐道的(马骉老师了解这些年龄段的孩子们)。我不是说要我们以后也这样对自己的学生来个故事,而是我们应该从马骉老师的身上或是教学的艺术上得到些有用的东西而且应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个教师语言使用的魅力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可以把他(她)的学生带入到他的教学内容中,使他们感兴趣,意犹未尽。马骉老师在这里有两处很好:一是讲故事的生动性;二是与学生交流的幽默性。《离别的礼物》是一个感情色彩较浓的故事,马骉老师抓住了这一点,他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声音的抑扬顿挫、变化、节奏等等,如此一来一个书面的故事经过马骉老师的语言传达到学生就很有感染力,孩子们一个个都听得很入神。试想要是马骉老师只是泛泛地将故事读了一遍效果会如何呢?估计有一半的学生正在思考能不能“趴下”的问题了。在幽默性上主要表现在学生每回答完问题后他的“随意”的评语上,比如“未来的导演”、“演员”等,看似无意却有意,这不仅仅是课堂中老师调动气氛的幽默小插曲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内在的肯定与鼓励,对学生来说他的回答在老师那里得到了反应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马骉老师自己的话。对教育对象正当需求的漠视和对教育对象丰富人性的蔑视这种旧的观念模式在马骉老师的课中得到了彻底地改化。马骉老师把《离别的礼物》一文设计成完全有学生自己去理解、发现、想象和思考的一课,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发挥空间。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就很好,既照顾了学生个体的思想有顾及了学生间的交流。学生自己阅读再提出问题最后自己解决,对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帮助很大,现在的孩子聪明也好思考,马骉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促进了孩子们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视频上可以看到整个教学过程一直都很活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里还有一点我要提一下,马骉老师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所以学生的发言面很广。
尽管马骉老师的课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给予语文教学启示,但我认为还是有问题存在的。教师给学生主动是好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本就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面,但是马骉老师似乎过大地扩大了学生的主体而忽略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主导性,在整个课堂中我看的基本全是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而这种思考和回答都是最后不了了之的,马骉老师没有给予总结或是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给他们指出方向,这样的结束方式是不完整的,学生的思维是得到了锻炼可这种锻炼不能走远。整堂课一味的问与答不见得就是最理想的方式。还有一点就是学生间的合作补充或是异议式交流不够,学生与学生间对某一问题必然有不同的答案,有些是可以通过他们的组合来完整的,有些是对立性的,马骉老师这堂课能看到的是一个学生回答完好了,接着另一个学生再回答完好了…这样单方面循环下去没有下文没有针对问题答案的反应,学生间的思维连接断裂了,这也是不足之处。
我看到过马骉老师的这样一句话:教师要树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站在教学实践的“镜子”前仔细查找、严格自省、无情解剖、寻求出路。而今天他给了我们这群未来的教师一面镜子——他自己,在他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思考很多,得到很多。反思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它是对过去的欠缺和迷茫的一种承认,是对现今伟大实践的一种负责,也是对未来事业的一种向往,我们应该记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