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本质与人格力量的相互激荡
作者:柳夕浪 时间:2018/5/23 10:18:16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779
学科育人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学科本身内在精神的价值过程
学科育人离不开学科知识载体。学科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它的外显层是数字、文字、术语、图表、线条等;中间层由思维方式、方法和过程构成,它潜藏在知识表层背后,可以通过分析、判断、推理而呈现和展示出来的一组程序和法则;其内在的隐性层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是人们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积淀的各种价值体验与隐蔽形式。人类在知识上的不断进步,不仅拓展着各种认识领域,还丰富着人类的情感和价值世界,提升着人类的精神品质,如科学领域中的敢于探究、批判质疑、尊重事实、公开操作等精神。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模式语言”,如数学用数字建模和几何图形来表达等。学科育人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科符号与日常生活实际之间建立有机联系,逐步理解符号的内在意义,体验符号系统背后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单纯背诵这套学科符号体系。
教师应注重借助学科教材等资源,让学生经历梳理与探究、移情与理解、创造与表现等学科活动,打开知识的深层结构,促进精神素质的整体性提升。其中包括知识结构沉积,各种符号理解、互换与整合、综合运用,对自然界的感受、理解,对他人的合作与处理矛盾冲突能力,对美之感受与欣赏等。而上述过程之发生、精神素养之生成关键在学科世界与学生学科潜能的匹配、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连接,正是在这些可能的触发点上实现了精神世界的突破与升华。
经过精心挑选加工的学科教材堪称优质学习资源,蕴含着人类在特定领域的思想精华和最高智慧水平。例如,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计算工具的发展以及语文教材名家名篇故事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学术殿堂的精神力量。
语文教师黄玉峰在讲授《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大篇幅介绍托尔斯泰和文章作者茨威格,讲托尔斯泰晚年陷入了两个深深的矛盾中:一个是他与革命者之间的矛盾。他同情革命者,但反对暴力革命,因此遭到革命者的反对;另一个是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要把家里的财产分给穷人,却遭到家人反对。1809年,托尔斯泰开始写他唯一一部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该剧是他一生的写照。但他写了20年,都没有写完。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矛盾无法解决,不知路在何方。他死后,茨威格为这部剧本写了最后一章,名为《逃向苍天》。
接着,黄玉峰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读《逃向苍天》的两段剧情。一段是描写托尔斯泰出走前一天,也就是他死前十天的事情,一群大学生冲进了托尔斯泰家里,要求托尔斯泰站在他们一边,反映的是托尔斯泰的第一个矛盾。另一段是他与妻子的对话,他无法解决与妻子的矛盾,最后只能逃向苍天,逃避自我,死在一个小火车站,像一个真正的流浪汉。
谈及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理解,在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之际,进行了14天的俄国之旅。对新生的苏维埃,有人说好得很,有人说糟得很。茨威格没有急于发表评论,他去考察,然后通过《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把自己要说的话全部说了出来。黄玉峰老师太爱讲课了,课中还有大段讲述。其中讲到弘一法师死前给自己的评价——“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海子临死前写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他们都回归自然、回归大众、回归平凡。黄玉峰老师没有人云亦云,把文章背后的故事一一道出,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研究托尔斯泰的兴趣,还引发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看到,教材只是一些例子或学术片段,教师应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科学、历史等不同学科世界,感受学科世界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科精神价值的挖掘是教师长期的教学任务和努力方向,与具体的每节课的教学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更不是某一节课、某个专题的学习所能完成的。一首小诗,隐含着一个世界;一段歌曲,隐含着一段生命的经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的是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力与想象力,从词语的逻辑意义、歌曲的旋律、绘画的线条入口,想象并体验可能的世界。要知道,学科育人不可能立竿见影,贵在持久、去功利,需要平和简单的心态,淡定从容的气质,一种凌驾与喧嚣浮泛话语之上的睿智与坚定。
学科育人是让学生学会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学习各学科的目的,不是企望他们变成该领域的专家,而是帮助他们了解学科专家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助于他们面对未来所要面对的世界。对学生来讲,理解学科概念相对比较吃力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早期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日常生活观念阻碍着学科概念的建构。因此,教师花时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若干关键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经历学科专家曾经历的过程,体验相应的学科思维方式,要比5分钟就变换一个话题更吸引人,且更加有效。当一个人对某个观念、技能、原理真正理解后,才能适当地运用到新的地方。一个人深入探讨某个领域的问题,要比粗略涉及许多专题上百个不同的问题,更容易学会学科思维方式。
学科思维方式是与学科研究角度、对象相适应的,该学科领域专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系统思考程序与规则、质疑与论证方式等,是学科专家长期坚持的学科信念、专业规范。例如,如果有人发现了一份文件,是有关圣经人物所罗门的资料。一个读过圣经的人相信这份文件一定是真的,所罗门就是与我们十分相似的人;另一个人表示反对,认为是伪造的,因为那个年代的历史资料只有少部分保留至今,且作为古今闻名的所罗门王属于一个久远的年代,他代表的是一种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
尽管观点不同,但两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日常生活性质的,受到历史学科训练的人则会用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这件事。他会先了解这份史料是什么情况下被发现的,然后可能用“碳-14年代测定法”来鉴定这份文件的年代。如果他找到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份文件的年代是真实的,便会考虑这份史料所呈现的所罗门形象,是否符合古今希伯来领袖人物的形象。在考据的过程中,研究者还需要阅读当时的其他历史资料以及后人的评论。最后,他知道所罗门确实存在过,代表的是一个与现代有很大区别的文明。因此,他在试图描绘新的所罗门王形象时,避免将现代社会领袖人物形象和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强加在所罗门王身上。而要获得这样的思维方式不容易,绝不是花3-5个星期时间修习那些闪电课程可以速成的,而是要了解历史学家是如何工作、如何思考的,才能作出合理判断。要知道,学科思维训练不是用事实填满学生头脑,教师应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从中发现学科思维的脉络。
学科育人是从学生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出发有效育人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赖宁的故事》,讲的是四川省石棉县的小赖宁,品学兼优,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上初中时,他立志要成为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坚持多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山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