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度”作文讲评
作者:不详 时间:2018/4/4 20:23:44 来源:fcs2002转发 人气:996
[点评]
短短的一篇文章,却饱含议论性散文之神韵。先用散文化语言从家乡河流的“平和静谧”引出论题,自然而美好;接着用苏轼和林徽因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然后从现实生活中“怒”族事件反面论证了论点。文章语句整齐中有变化,长句与短句交错运用,论证充分有力,文采更显变化之美。
宽容之心,伴我同行
刘雪
唯宽可以容人,唯德可以载物。一个人的心胸如海洋般宽广,个别河流是无损于她的湛蓝与美丽的。
当与别人有了误会,能积极修正,并赞赏他人,体现的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大胸襟和宽容他人的道德品质。
曾经旅居新加坡的徐悲鸿到吉宁街去拜访一位朋友,在途经新加坡中央警察局时,一名警察误以为他是日本间谍,不由分说,把他抓进警局。徐悲鸿又气又急,语言又不畅通,直到他将自己的名片拿出来后,警察才得知这正是不久前给新加坡总督汤姆斯画像的中国大画家徐悲鸿。为了表达歉意,他马上立正向徐悲鸿敬了一个礼并请他到办公室品茶小憩。坐在办公室,徐悲鸿对这名警察严肃认真的态度表达了深深的赞许,并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速写簿,迅速地为这名警察勾勒了一幅画,并赠予了他。
徐悲鸿把误会变成赞许,他的宽容之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又使他的人格魅力耀眼无比。
气度就是不争,不为小事而争,不为一而争。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处处都是春天。
我们常说,这是一个需要偶像的时代,也有人一直在问,到底什么是偶像?在我看来,偶像就是能给你以正能量的人,而这种正能量,正如鹿晗的宽容待人之道,是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
在第十二届的音乐风云榜活动中,内地老牌音乐组合羽泉盛赞中国组合MIC男团,言语之中夸奖之词有些刺耳,认为MIC男团能够打败任何一个韩国组合。这番言论一出便引起台下EXO团队“粉丝”的唏嘘声,随着现场“粉丝”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虎晚仅仅是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随后便带着EXO队员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动作——在羽泉组合离开时,向他们鞠躬,表达对前辈的尊重。
这个温暖的少年,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急着去争辩,像是一只与世无争的小白兔,用自己的宽容之心去融化整个世界的坚冰。
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把香味却留在了脚后跟,这就是宽容。”人生路上,带着一颗宽容之心同行,去领略这别样的沿途风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精彩的呼唤“宽容之心”的考场优秀议论文佳作。文章紧扣“宽容之心,伴我同行”行文,让文章有了议论之本;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从徐悲鸿宽容赠画和鹿晗大度向前辈鞠躬两个事例很好地展开文章。文章论证严密,不蔓不枝,而且文采飞扬,有浓浓的文学气息,体现了较好的写作素养。
不争是一种气度
罗会景
所谓气度,有许多种,在我看来,不争就是一种气度。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梅花的不争。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是昙花的不争。不与百花争,是梅花坦然与从容的气度。不与白日里的热闹与繁华争,是昙花固守自我不张扬的气度。
不争是一种低姿态,以一种低姿态尤利于这大千世界,岂不更是一番“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孔融的不争是将梨让于年长的哥哥,让于小于自己的弟弟,他的不争,既融洽了兄弟间的关系,又不禁让后人心生佩服。陶渊明的不争是远离世俗,归园田居,他的不争,是一排隐者风范。无论是孔融的不争还是陶渊明的不争,都让他们在所处的时代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留下了自己的气度。
有时,内心的浮躁让人们陷入“争”的困境,与邻居家的孩子争。于是,“别人家里的孩子”常驻家中,闹得自己烦恼不已;总是与别人争,容易使自己丧失最初的本心。其实,不争,是一种更好的态度,是一种气度。
“中国式过马路”便是一场“争”的闹剧,行人与行人相争,行人与车辆相争,然而,最终却不是胜负的判定,而是气度的丧失。倘若不争,又会那么多人与一是之争而丧失性命;倘若不争,又怎么会让交通出行不便。我们需要不争,让我们的思想停留片刻静静地思考,这便是一种气度。
不争,不是颓废,不是任由外界改变,更不是庸庸碌碌。不争是以自己的姿态屹立,让自己的世界花开。
许多人学演戏,学唱歌,都是想出名,想进入演艺圈当明星,拥有大红大紫的生活。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唱歌,他出名,但他却争。
在他的气度中,是坚持写自己的歌,不上荧屏,不为他人的看法所动。他是许嵩,我们记住他的歌,记住他的不争与气度。
在日常生活中,不争会让我们的关系更融洽,一句话“您先请”是气度,一句“没关系”也是气度。于不争中提升自我,远离外物相争之烦扰,不与他人计较,若能如此,我们也能达到庄子所说“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境界。
看那路边的小草又与谁争?争与不争,它只在那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是一种气度。
[点评]
本文同样是一篇精彩的考场议论文佳作。文章中心明确,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并且开篇就响亮地提出了本文的主旨句。围绕这一主旨,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运用孔融和陶渊明来证明“不争是一种低姿态”;然后从反面“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来呼唤我们现在非常需要宽容;最后运用许嵩不争的事例深化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语言散文化,体现了较明显的议论性散文风格,让文章文采飞扬。
[延伸阅读]
学者气度 文人情怀
书法家王岳川教授是举世闻名的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杰出的书法家,睿智而具有穿透力的书法理论家。作为一代大书家,王岳川的书法道路极富个人色彩,甚至不乏传奇色彩。王岳川在很多人眼里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是著作等身的教授,是专治西方文论的专家、权威。
确实,王岳川是我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岳川已经是身在书斋而名播文坛的青年文艺理论家了。80年代,文学评论界风云际会,有多少“天之骄子”在其间大展身手叱咤风云。那時也没有什么个人功利,只是为了推动文学的前进,回答现实文学提出的问题。岳川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很早就已知其大名。那时我们面对急剧变化的文学,缺少锐利顺手的批评武器,往往会采用“拿来主义”的便捷办法,在翻译介绍的西方文论的武器库里取兵器。那时岳川正是风流倜傥的年轻才子。他站在文学理论的前沿,用功勤,功底厚,出手快,为文学评论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潮流、新概念、新想法、新现象。他和我是同时代涌上文学舞台的弄潮儿。80年代以来的20余年,他致力于西学研究,踏遍青山,穿行在西方文论、西方美学、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领地。他的十几部西学著作几乎是每个相关学者案头必备的常用书。即使不学无才的我,书柜里也藏着他的著作。以文会友,他是我神交已久的朋友。所以,当王岳川开始以书法家出现时,学界许多熟人、朋友大为惊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