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580字。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
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 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 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 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B. 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C. 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 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D.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4. 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 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理解错误,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②段原文“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可知,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不是当代社会。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