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24届高三年级保温试题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7210字。
绝密★启用前
邯郸市2024届高三年级保温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封建制国家统治时期,“古乡贤”就曾作为“非体制精英”参与乡村治理,扮演了“地方利益代言人”和“国家代理人”的双重角色。费孝通认为,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社会治理中,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依靠的是士绅,由此提出了“双轨政治”的理论。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两种秩序,一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官治”秩序,其特征是自上而下形成等级森严的梯形治理结构;二是县以下以宗族伦理为中心的“自治”秩序,乡村社会表现为一种网状结构的自治共同体,而连接这两种秩序的正是士绅精英阶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基层党组织的建立,以村支部为组织载体的基层党建和以村委会为组织载体的村民自治结构正式确立,形成“乡政村治”的中国农村治理结构基本格局。但是近些年来,农村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治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乡贤”群体的回归。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精英,其回归对于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意义重大。
目前关于“乡贤”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路径。第一种观点认为,“乡贤”的出现是传统士绅模式的回归,因为“乡贤”一词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后的士绅阶层,意指在外取得成就的返乡精英,他们凭借自身权威和财富,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建设乡风、传承文化、参与治理、稳定秩序的特殊功能。与之相反,另一种观点基于传统乡贤和“新乡贤”的比较,认为当代乡贤无论是在产生、构成还是在其所起到的功能方面都有着根本上的不同,持功能主义维度的学者认为其区别在于传统乡贤的“政治功能”向新乡贤“文化功能”和“治理功能”的转变。事实上“新乡贤”下乡作为国家推动下的社会改造工程,是希望通过外部力量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它是国家建构下的战略安排,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不是自下而上的权利展示或诉求,这与传统士绅模式截然不同。
按照学界的定义,新乡贤是指:包括在场与不在场的,能够对乡村发展有一定帮助的新群体。他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口碑,乡贤的本质特征包含自身客观影响力、民众主观认定、特定文化土壤与本土地域边界。有学者认为:“现代化理念和前瞻性视野,以及创业成功的人生经验,成就了他们的时代品格——这是新乡贤‘新’之所在”。因此,新乡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在场”的制度性精英——村两委成员,他们主要承担政策指引和理事会业务指导的职能。另一类是“在场”的非制度性精英,特指德高望重的宗族老人。他们能够依靠自身权威作为中间人来调解村民之间的纠纷、村委会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推进村务有序开展,同时在政策宣传和村民动员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还有一类是“不在场”的非制度性精英,主要是指在外的经济能人、企业家、知识分子等乡村精英,虽然该群体“不在场”,但经常将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村外资源注入到乡村,成为乡村资源的有力支配者,在村内具有普遍影响力。对比传统乡贤,新乡贤群体则是通过制度化的组织形态参与乡村治理。乡贤理事会作为由多元化精英组成的治理主体,实现了村民自治组织向社区社会组织的过渡,体现了“村民自治实践”的内生非正式制度和“村干部行政化”的外生正式制度在合作共治下的治理实践,是在基层政府精心培育下与村民自治之间进行“合作治理”的产物。
新乡贤产生的合法性前提是国家政策的招引,对乡贤文化的传承是重要原因,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是根源所在。面对乡村复杂的治理环境,仅仅依靠国家正式的科层化治理体系显然难以应对乡村治理的存量与增量,即使采取科层内部动员和体制精英下沉等策略仍然难以有效实现既定治理目标。因为“国家介入社会”的策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村庄集体行动的困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民自治的主观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国家培育社会”的方式,将农村多元精英主体纳入到社会治理的框架之中进行有效参与,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一种吸纳性治理的新策略,不同于之前农村治理之中只依靠村两委干部作为治理主体,而是将多元社会精英都吸纳到乡村振兴治理主体中来。
实质上,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策略有效践行了“行政吸纳社会”的理念。一方面,在乡贤理事会的运作之下,制度精英与非制度精英之间的冲突得以解决,非制度精英参与治理的合法性得到保证,传统权威在乡土社会中的治理价值得以彰显,体制权威也在政策指引和业务指导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开创了乡村“合作治理”的新局面。另一方面,采用吸纳性治理的策略将非制度精英纳入乡村振兴治理主体,完成对于农村治理主体的再造,但是并没有将其正规化和体制化。不仅让他们免除了正式行政考核的压力、能够一心以服务乡村为本位,也使之能够与村民之间建立互信机制,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基层治理的创新。
(摘编自夏恩强、林依欢《新乡贤: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
1. 下列各项关于“新乡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来看,关于新乡贤的研究分为两种路径,一种认为是传统士绅模式的回归,另一种却认为与传统模式相反。
B. 新乡贤下乡是国家建构下的战略安排,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与传统士绅模式自下而上的权利展示或诉求不同。
C. 新乡贤包括在场的和不在场的两种新群体,在场的包括村两委成员和德高望重的宗族老人,以宗族老人为主流。
D. 乡贤理事会由多元化精英组成,是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制度的合作产物,实现了村民自治组织向社区社会组织的过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封建制国家统治时期,如果县里的命令不直接传达给县里各地的乡贤,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执行到位的。
B.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国家在农村成立了基层管理组织,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基本格局。
C. 在农村实行新乡贤政策,可以通过外部的力量来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
D. 为了让大家对新乡贤政策有深入的了解,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使文章雄辩有力。
3. 下列各项不适合作为文章最后一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周口日报》报道,项城不仅完善乡贤回归创业政策,出台乡贤回归创业奖励补贴政策,而且还评选“模范乡贤”,选出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贡献的乡贤。
B. 2001年浙江上虞乡贤研究会作为我国第一家以“乡贤”命名的民间社团成立,随后全国各地新乡贤组织纷纷设立。
C. 在浙江绍兴,当地新乡贤组织协商设立“乡贤爱心基金”,把基金利息用来保障乡村中经济困难的群体,倡导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捐资助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D. 陕西西安灞桥区狄寨街道于2016年开始实行“乡村户长”制度,村干部担任一、二级户长,然后选出“威望高、名声好、心肠热”人担任三级户长共同治理乡村。
4. 根据材料,下列各项关于新乡贤和传统乡贤的比较,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无论新乡贤,还是传统乡贤,他们在当时都可以称得上是社会的精英,不同的是传统乡贤全部是非体制内的精英。
B. 传统乡贤是官治与自治两种秩序的连接点,突出的是政治功能;而新乡贤则是通过制度化的组织形态参与治理。
C. 传统乡贤指 是在外面取得成就而返乡的精英,而新乡贤中“不在场”的成员,主要是指在外的经济能人、企业家等。
D.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精英再造策略下的农村治理主体;传统乡贤缺乏现代化理念和前瞻性视野,已退出历史舞台。
5. 下面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关于“民间调解”的一段纪录。如果换作当今社会,作为新乡贤,应该如何调解?请依据文本,结合下面材料,从调解主体、调解依据和调解过程三方面加以阐述。
在乡村中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以宗族老人为主流”错,无中生有。文章第四段中新乡贤一类是“在场”的制度性精英——村两委成员,另一类是“在场”的非制度性精英,特指德高望重的宗族老人”,可见,文中只是交代了组成群体,并未说谁占主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使文章雄辩有力”错,文章主要采用的是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并不突出;另外,文章以解说为主,而不是反驳,故“雄辩有力”表述不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壶 友
聂鑫森
古城湘潭的老少爷们儿喜欢喝茶,而且喜欢去茶馆喝茶。古人说茶须静品,老百姓却图的是茶馆的热闹。
喝茶最好的地方是雨湖八仙桥附近的“七碗茶街”。
“七碗茶”是个典故,又称“卢仝七碗”。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诗叫《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此中写了品饮名茶从一碗到六碗的奇妙感受,而第七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