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22 8:03: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510字。

  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国那样连续走过了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明开放体系。这是人间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容性起着有容乃大、有容乃强、有容乃久的作用。
  在中国人看来,多样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皆应得到尊重,所谓“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整体的世界需要“和合”,需要“和而不同”,需要有“不同”之“和”。
  “和”“和合”以及“合异”都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特征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明惠泽世界的宝贵财富。就包容性而言,中华文明立足“和”“和合”“合异”,从来视多元文化为发展之根基,从多元文化中凝练共识,化解矛盾,化危为机。“和而不同”则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取向。中华文明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及其实践,不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影响深远。
  就物质层面而言,中华文明自形成之时起直到今天,“从来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考古表明:早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中国就与域外其他古老文明发生了接触与交流。距今约4500年前,首先驯化于西亚地区的农作物小麦以及家畜黄牛和绵羊等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物质滋养。在距今4000年前后,家马由欧亚草原传入我国西部地区。上古外来文明因素的融入大大丰富了中华先民的食物资源,提升了中华先民的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中华先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从而使中国的人口迎来了第一次较大幅度的增长。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除了吸纳以外,还体现在技术等方面的大量输出上。中亚的凿井技术来自中国,西方的养蚕技术也来自中国。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以纸为例,中世纪的欧洲,羊皮是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成本极高,价格昂贵。据测算,生产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多张羊皮。文化的传播权牢牢掌握在少数教士和贵族手中,文化传播的范围也极其有限。由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的输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元8世纪末叶以后阿拉伯世界文字书写的材质以及书籍的传播。传入欧洲后,纸又为当时欧洲的政治、商贸、文化教育、宗教改革的成功以及民众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就精神层面而言,中华文明非常重视吸纳外来文化,并不时将优秀的外来文化内化为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尤其是各宗教信仰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据《魏略•西戎传》载: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这是佛教经典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东汉明帝以后,来华传教的高僧渐多,或建寺传教,或翻译佛经。不过,按“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异,则决难保持”。但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反相成,迅速“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应该说,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是开放包容的。但包容并不意味着主体的消失。中国从未被征服过,中华文明也从未像罗马文明那样被外来的文明击垮过。因为中国人早已建立起了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体性。坚守而不保守、自信而不自大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主要原则。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
  材料二
  9月23日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奥体中心隆重开幕,这不仅是体育盛事,也成为亚洲众多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这场开幕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丰富内涵。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大道不孤”,中华民族始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金桂飘香迎远客,多彩亚洲共此时”,开幕式上,当亚洲全部45个亚奥理事会代表团代表身穿各自民族特色服饰出现在舞台中时,场内场外都致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有朋自远方来”的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走过5000余年发展历程的开放的文明,包容性对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B.因中国各宗教信仰的多元并存,故中华文化非常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内化,如佛教传入中国,迅速同中国儒道文化融合发展。
  C.亚运会开幕式上,场内外观众对亚洲45个亚奥理事会代表团代表的出现报以热烈的掌声,体现了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D.杭州亚运会使中华文明中“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广泛传递,其数字火炬手由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名网民组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国际政治环境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等方面的挑战,“和而不同”依然影响深远。
  B.虽然说中华文明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但明清时期曾实行闭关锁国,中华文明也一度经历过封闭和孤立期。
  C.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明没有垮掉,因为中国人早已建立起了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体性。
  D.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理念的一项是(3分)
  A.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D.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4.试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包容性时代价值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岔路口
  陈毓
  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这经验是我刚才获得的。
  我看见他坐在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一棵榉木以一树浓荫罩住他,使他看上去凉爽惬意。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显然是山里人,手脸黑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
  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我以叫他听清又不惊着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