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练习
- 资源简介:
约3920字。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答案 济南市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来论证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从而说明能否以诚相待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关键,这两句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谏太宗十思疏》中,劝皇帝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戒骄躁的两条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谏太宗十思疏》中,戒赏罚不公(主观),劝说太宗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的两条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7.《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9.《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0.《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句子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一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一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一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一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一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