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3月月考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580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3月月考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用来对人进行分类的社会标准充满了可能指导我们行为的信念和感受。这也是纽曼在后来的、经历中所认识到的一点——一旦他被归类为犹太人,人们会对他做出假设,并且会对他产生厌恶,还会对这些假设和感受采取行动。纽曼的故事的核心部分向我们展示了分类如何成为偏见的先兆。
但与此同时,分类也是我们大脑的基本工具。分类过程不仅适用于人,还适用于所有事情。我们可以给人分类,给动物分类,给食物分类,给家具分类……我们用信息填充我们分出的每一个类别,并为其注入引导我们行动的感受。
以苹果为例,看到这个分类,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苹果如何生长,生长的地方,现存的品种、颜色、大小、触感、味道,应该什么时候吃苹果,应该怎么吃,是煮着吃还是生吃,苹果是否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等等。而根据对苹果的了解,我们也会决定是否会喜欢苹果这个类别的食物。所有这些感受也可以决定我们会不会吃别人给的苹果,如果要吃苹果,是去杂货店买还是去树上摘。只需看一眼苹果,我们的大脑就可以立刻调出与整个分类相关的感受和想法。事实上,这些相关性越强,这些感受和想法传达的速度就会越快。
我们关于社交群体的分类也以类似的方式运作,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对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对他们的态度称为“偏见”。无论是坏的还是好的,无论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我们的想法和态度都会和分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会自动触发,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举个例子,仅仅看到一个黑人,我们就会自动想起从社会中形成的一系列联想:这个人擅长运动,这个人学习不好,这个人是穷人,这个人跳舞跳得很好,这个人住在黑人社区,我们得提防这个人……进行这种联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偏见”,这种偏见可能在你无意之中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一切都毫不费力地发生在几毫秒的时间里。无论我们的价值观如何,无论我们有怎样的想法,无论我们希望在世界上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联想都可以主导我们的思维。
“刻板印象”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柏拉图在《对话录》中探讨了一个人的看法是否与实际情况相对应的问题。但“刻板印象”这个词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进入流行话语体系。这个词不是由科学家引入的,而是由一位名叫沃尔特•李普曼的记者首先提出的,他认为重要问题的新闻报道首先被记者本身和公众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过滤——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新闻界仍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李普曼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记者之一。他在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担任报纸专栏作家有五十多年,他的笔下详细记录了战争、政治、社会动荡和人口变化。他将“刻板印象”一词应用于描述“我们头脑中的图片”——一种反映主观认知但代表客观现实的印象。这个词来自传统排版过程,印有字体的模具被铸造在金属板上,并在打印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复制——这就很像我们自认为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又未经检验过的定式的想法,而正是这些想法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事物。
奥克兰的一位警官在接受卧底任务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分类是人类大脑的基本工具,人类行为的信念和感受受分类标准影响,我们对某个事物进行分类,即可调出与整个分类相关的感受和想法。
B.我们看到一个黑人,就会认为他有运动天赋,学习不好,贫穷,擅长跳舞,住在黑人社区,对他要有戒备,这些联想都与分类联系在一起。
C.“刻板印象”这个词语出现已久,首先由柏拉图在《对话录》中提出,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进入流行话语体系,进而引起人们普遍重视。
D.奥克兰的那位警官在卧底时,不一定非要装扮成衣着破旧、邋里邋遢、蓬头垢面的形象,这个形象只是他对武装危险分子的刻板印象而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纽曼认为,如果他被犹太人归类。人们就会根据对犹太人的偏见,对他产生厌恶之情,甚至还会在现实中采取行动。
B.李普曼基于对战争、政治、社会动荡和人口变化等的深刻了解,认为美国人常常做出草率和不合逻辑的政治选择。
C.在网络资源丰富的当下,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而这会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D.在《公众舆论》开篇的故事中,小岛上的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因为信息匮乏导致无知泛滥,所以才能和平相处。
3.下列选项,不属于“刻板印象”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买水果时,往往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二者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皮桔子是未成熟的、酸的。
B.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访问员时,一般都会选女性,而不选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
C.某运动品牌企业创始人靠着与生俱来的运动基因和“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精神,不断突破极限,使其所创品牌受到全球欢迎。
D.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认为体态娇小、柔弱,体型偏瘦的女人更有女性特征,而那些体型健壮的女性则会被认为男人味浓了些。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980年代的刻板印象 2000年代的刻板印象
男性 粗鲁、说粗话、强壮
随和、安静、含蓄、害羞
聪明、有探索精神、好胜心强、严肃、自信 强壮、粗鲁
严肃、有野心、独立
固执、骗人、酷
女性 漂亮、柔弱
软声细语、温柔、犹豫
讲闲话、没事找事、焦虑 安静、害羞
温柔
抑郁、没事找事
焦急、容易激动、妒忌
共通 诚实、信得过、同情、勤劳
妒忌、自私、容易激动 诚实、自信、负责
自私、生气、聪明、娇气
A.对男性和女性形成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是人们对社会人群进行分类的方式之一。
B.1980年代对女性诸如“漂亮、柔弱”等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人们的男女分类标准相关。
C.2000年代对于男性和女性共通的刻板印象忽视了某些不具有这些特质的个体。
D.图表中,男女共通的刻板印象中都有“诚实”和“自私”,说明这是经过检验的客观现实。
5.如何避免“证实性偏见”对于认知的负面影响?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牧羊姑娘(节选)
南泽仁
“你阿哥要办喜酒了。”
“新娘子戴着羊皮帽子,看不清她的样子。”
A“听说,接亲的人看见她,满脸像糊了牛粪。”
喜惹从镇上的学校放假回来时,几个玩伴争相告诉她这些消息。她从她们的脸上看到了满满的好奇。
喜惹已经几个月没见到自己的阿哥了,大学毕业,他就跟着阿爸在川藏铁路沿线运送筑路材料。阿爸说,他去山外教书以前,需要在路上历练一段。顺路给他娶个牧羊姑娘回来……
喜惹走到屋门口,听到湿柴燃烧发出的噼啪声。她一步跨进去,只见木屋顶上落下的光束照着火塘边上一个清瘦的女子。女子身穿黑色平绒藏袍,头盘粉红丝线,皮肤像布包里的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