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7 22:27:1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320字。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意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意象”的作用与地位体现在文艺创作中,也体现在文学鉴赏中。
  B.早在晋代,挚虞就提出了“意象”这一概念,可见它出现得很早。
  C.“意象”先是哲学、文化概念,后演变到了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
  D.“意象”不是那种一般意义的具体形象,而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
  2.根据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没有经过情感的过滤的景物不能成为意境中的景物。
  B.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所以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
  C.意境创造中,只要有思想感情,自然会有笔墨技巧。
  D.意境的高低,关键在字数的多少,字数少则意境高。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或词句中不能体现“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的一项是(3 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三中,罗庸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可见材料一从文学评论角度来谈意象有些狭窄。
  B.材料三中谈到的“拟象”可以理解为材料一中所说的艺术家们营构审美意象过程中的“胸中竹”。
  C.材料三中所说的意境中的形象所包含的“真情实感”与材料二里形象中寄托的艺术家的感情暗合。
  D.材料三中谈到的意境是“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产物,印证了材料二中运用技巧创造意境之说。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地说明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的原因。(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1】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陛下躬圣德,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