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43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要深入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我们就把建筑物与产生它的社会历史环境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一个新世界,看到建筑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其它艺术不能比拟的文化意义。
②相比于其他一些造型艺术门类而言,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显然密切、广泛得多。大部分造型艺术作品都只与人类精神生活的某一方面发生联系,但建筑却几乎与人类的全部生活即从最初级的物质生活到最精微的精神生活都发生联系。这只要看看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政治、宗教、教育、医疗、交通、体育……总之,生老病死的一切,没有一样能离得开建筑。建筑既然建立在如此广阔的生活土壤之上,就必然会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最广泛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美的追求,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
③建筑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使建筑拥有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可能性。建筑艺术本性的表现性与抽象性,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直接给人以诸如轻灵或凝重、宁静或骚动、冲和或繁丽、朴质或富丽、淡泊或威严、清丽或庄重等明晰的感受,迅速激起强烈的情感火花,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有效性。
④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关系,它是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映射。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自浅而深,有同形、同态、同构等层级。同形就是与生活中某一对象的表面形相上的对应,同态是与一群对象的存在势态上的对应,同构是与文化整体的深层结构上的对应。明清北京和北京宫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意识和后期儒学一整套宗法礼制观念,皇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些观念,几乎已成了当时的一种全民式的群体心态。中国古典建筑非常强调与大自然的亲切融洽,绝对禁忌违背大自然的固有逻辑,人工的地貌处理和建筑只是顺乎自然之势的美和艺术的加工,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观念和道家哲学的影响。欧洲的园林则大异其趣,要“强迫自然服从匀称的法则”,体现了欧洲人的自然观,更强调人对大自然的征服。
⑤为什么说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达到同构对应的高度呢?
⑥绘画由画家个人完成,创作的自由度几乎是无限的,在作品中,充分挥洒着画家的性格,人们可以通过画面窥探到画家的独特个性及人品,所以对于画家个人的研究在绘画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艺术家却没有这种好运气,始终要受到各种条件的严格限制,集体创作的方式更不容许任何一个人随心所欲。建筑的创作者和产权所有者通常也不同一,前者要受到后者的很大制约。这些,再加上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使得建筑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表现某一位艺术家的独特个性,而在于映射某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群体心态。建筑艺术家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合在这一体现为“文化圈”的群体心态当中,他的工作就在于使这种群体心态表现得更加完美。
⑦已经有人对于文化的结构层次作了许多研究。文化的表层是物,即人类一切劳动包括艺术劳动的物化形态;中层是心物结合,体现为各种规范制度、法律法式或法则以及艺术创作方法等;深层的即心,即属于这一文化整体的社会群体心态,包括群体的伦理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造型艺术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更广泛,它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联系。这决定了建筑类型的多样性。
B.建筑的产生有广阔的生活土壤,人类的一切活动没有一样能离得开建筑。这使得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C.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即同形、同态、同构;文化的三个结构层次,即表层是物、中层是心物结合、深层是心。二者体现在建筑上是对应关系。
D.建筑艺术本质上的抽象性品质,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能映射某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群体心态,并能与文化整体的深层同构对应。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建筑艺术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文化意义。
B.文章在展开论述时,多处运用比较手法,用以凸显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
C.第四段将中国建筑与欧洲园林对比,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有所不同。
D.文末引用中西方名家对建筑艺术的评价,再次重申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3.作者在文中提出中国古典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观念和道家哲学的影响,以下各项不能作为此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巧于因借景……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明计成《园冶》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C.“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乘马》
D.“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归有光《项脊轩志》
4.文中写到“建筑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其它艺术不能比拟的文化意义”,建筑有哪些文化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4分)
5.作者在论述建筑与文化的“同构对应”关系时,将绘画与建筑进行了对比,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二者有哪些不同(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厨
相裕亭
①盐区,大户人家的厨子,也分三六九等。上等的厨子,肩不担水,手不沾面,甚至油盐酱醋都无需去碰一下,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受伙计们推崇,东家敬重。刚入道的小厨子,就稀松可怜了!他们要在大厨、二厨们的眼皮底下,规规矩矩地打三年的“下手”,担水,劈柴,洗菜,拾煤饼子,帮大厨子们提靴子、递毛巾、捧烟袋,以及掏耳朵、挠脚癣的活儿,样样都要抢着干才行,何时能熬到站在锅边煮粥、蒸馒头,那就有了盼头了!没准某一天的一锅小米粥熬得稠、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