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双基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880字。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双基测试语文试卷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隐私让渡主要指个人隐私因卷入公共利益,而依法予以必要让渡的情形。它反映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可克减性,即“如果与隐私权相对的公共利益足够重要,则允许隐私权为公共利益让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隐私让渡已不再局限于这种被动的让渡,它还涵盖了个体自主决定和选择的主动的隐私让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等革命性技术的冲击下,针对个体的自动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和算法渗透日益普遍,用户在追求络服务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让渡了自身大量的隐私以及个人信息,使隐私保护面临无奈选择,这一现状与困境亟需突破。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与万物皆智”的环境演化,带来机器、算法与人类社会生活无缝交织的智能泛在化状态。在这种人机共存的环境中,个人的隐私和数据彻底变为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机构的‘美食”。大数据技术本身的联动挖掘模式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会使得人们的身份隐私无处遁逃。商业组织运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技术,通过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再实施复合运算,就能够有意或无意地对用户的隐私进行披露。
除了技术的渗透,隐私自主的个性化选择亦导致了隐私让渡。人们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位与互动,掌握数据流动和隐私自我管理,以实现人们对私人空间较高程度的自主。个体为了获取便利的网络服务、最新的媒介产品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在个性化的选择中会让渡个人隐私,意图藉助私人信息的披露与分享,获取免费的网络产品、安全的网络空间和其他资源。尤其是许多年青人认为在社交媒体平台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与活动隐私是在线交友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们甚至认为,社交平台中隐私信息的分享与交换,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与爱,可以谋求吸引他人,可以博取他人的好感与信任。这种信任能消除人们对于隐私让渡风险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的隐私忧虑显著降低,从而导致个体在交往中进行更多的隐私信息披露。
基于公共利益的合理使用也是隐私让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国法律规定披露隐私应当取得个人同意,但是现行法律同样规定了一些无需取得个人授权的合理使用情况。对隐私的这种合理使用,是国家对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进行的平衡,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在凌某与“微播视界”隐私侵权纠纷案中,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对个人信息过于绝对化的保护,可能导致个人信息处理和数据利用的成本过高,甚至阻碍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考察是否构成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情形。”
网络平台责任的缺失也是导致隐私让渡的重要因素。从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履行来看,不论是超级互联网平台,还是大量分散式网络运营者,普遍将自身经济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社会责任意识相对缺失,大多平台不能够积极履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义务。权力技术化和技术权力化的交互影响与叠加,催生了公共权力与经济权力的“联姻”而导致信息宰制。
基于上面的分析,未来的隐私治理应围绕公民权利保护、产业创新发展和国家网络安全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重构隐私观念、创新隐私保护范式和完善网络平台治理,实现冲突利益的平衡和隐私权益的保护。
(摘编自卢家银《无奈的选择:数字时代隐私让渡的表现、原因与权衡》)
材料二:
如果说社交媒体中的隐私让渡已成为难以回避的现象,那么如何保障隐私让渡中各方的权益则成为隐私保护的重要方向。欧盟首次提出数据主体有权对不符合规范的数据进行更正、删除或屏蔽.旨在赋予数据主体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信息的权利。这种“被遗忘权”加强了个体对已让渡信息的控制,同时昭示了平台等数据持有者应尊重数据主体的权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隐私让渡的话题展开,材料一倾向于原因的探寻,材料二则倾向于问题的解决。
B.材料一认为,相比于被动让渡,隐私的主动让渡往往面临着主体无奈的选择,这一现状与困境亟需突破。
C.材料一中凌某与微博视界隐私侵权纠纷案的判决,说明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可以忽视个人隐私的保护。
D.材料二认为,“被遗忘权”的使用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隐患与矛盾,否则难以达到各方权益的平衡。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欧盟提出的“被遗忘权”使得数据主体可以将已经让渡的信息中那些不合规范的信息进行处置。
B.如果盲目的数据删除影响了社交数据平台的发展,那么,“被遗忘权”施行的可行性就会受限。
C.社交媒体能保证用户权益,平台能提升数据的准确性,用户隐私让渡时的不确定性就可能减少。
D.如果用户是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自愿披露隐私,那么数据平台完全可以拒绝其实施“被遗忘权”。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B.材料二前两段先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接着指出仍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有依据。
C.材料一从隐私让渡的现象切入,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这与材料二论证的切入点不同。
D.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证语言严谨,论证层次清晰,使得论证的指向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4.材料一中运用了“美食”“联姻”等词语,简析它们在论证时所起到的作用。(4分)
5.许多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中的隐私保护意识淡薄,因隐私泄露而蒙受损失的事件频发。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李
徐志摩
他有文才吗?不,他做文课学那《平淮西碑》的怪调子,又写的怪字,看了都叫人头痛。可是他的见解的确是不寻常?也就只一个怪字。他七十二天不剃发,不刮胡子;大冷天人家穿皮褂穿棉袄,他秃着头,单布裤子,顶多穿一件夹袍;你见过他的算草本子没有,那才好玩,代数,几何,全是一行行直写的,倒亏他自己看得清楚!总而言之,一个字,老李就是怪,怪就是老李。
他整天整夜在想的就是两件事:算学是一件,还有一件是道德问题——怎样叫人不卑鄙有廉耻。他看来,从校长起一直到听差,同学不必说,全是不够上流,全是少有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