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580字。
陕西省安康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与意义。几千年来,汉字与中华文明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互相成就。
汉字是如何产生的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的自源文字系统,此前应经历过符号素材逐步积累、文字使用需求不断提升的漫长发展过程。
早在7500年前,舞阳贾湖遗址的龟甲、石器上就有16处人工刻画的符号。西安半坡等地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刻画符号,不过多数一器一符,因此还不能视作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20世纪80年代,在余杭南湖发现了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罐,其肩腹部有连续的八个符号,已很接近原始文字。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满天星斗般散布着众多文明,不同区域都开始了对记事方式的艰辛探索。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符号与后来的甲骨文有直接承续关系,但这为后来汉字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符号素材与宏阔的文化背景。
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成体系汉字是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体是商王室贵族。与此同时,陕西周原发现的先周甲骨文,虽在行款、用词上与殷墟甲骨文略有差异,但文字属于同一个系统。汉字真正意义上的创制应该就在这一时期。文献上,《尚书•多士》讲“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可见,夏代便已存在文字书写的典册。
考古学者认为,中原文明的形成具有合成性质,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素在中原地区交汇融合。以传说中黄帝为代表的中原文明逐渐成为不同族群的共主,跨区域的经济、技术、礼制互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具有宫殿宗庙、大型礼仪建筑的城市逐渐崛起,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权力中心内,此前各种记事方式的整合与统一成为可能。综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以说,此时汉字应运而生已具备了历史文化条件。
西周王朝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成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这时,周人分封的地理空间已相当辽阔,汉字从中原四向流布,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一次大规模传播。东周以降,“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春秋中期开始,东土列国文字开始变异。到战国时代,各国文字面貌出现了较大分化,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至战国中期,汉字基本形成齐、燕、晋、楚、秦五系面貌。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的列国纷争,“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告别了战国时代的“文字异形”。除了文字形体的统一,秦的文字政策也包括用字习惯的规范。湖南里耶出土的秦代更名木方,很可能移录自朝廷的诏令。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是“书同文”政策在全国推行的保证;与此相应,统一的文字也推进了社会与思想的整合。
经过秦汉进一步的隶变,汉字系统不断调整规范,汉武帝时期由古隶迈入今隶,形体风格进一步蜕去古文字遗迹。从西汉中期到魏晋,新隶体、行书等新兴字体逐渐成熟并成为书写主流。魏晋到隋唐,楷书定形,汉字形体进入稳定状态,没有再发生重大的变化。
“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原因是多层次的,其中关键一点就在于汉字不直接表音,具有超时空性质。汉字的稳定保证了文化的有序传承。汉字所产生的磅礴的文化向心力成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马晓稳《汉字蕴含的文化向心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骨文是经过漫长发展而形成的自源文字系统,但汉字是如何产生的仍是难解谜题。
B.在舞阳贾湖遗址、西安半坡等地和余杭南湖发现的各类符号就是甲骨文的雏形。
C.考古发现,文字形成需要历史文化条件,而融合众多文明的中原文明满足了这一点。
D.战国时代呈现“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对推进社会与思想的整合是一种障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汉字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意义及其与中华文明协同发展的观点。
B.文章的主体部分按历史顺序从汉字的形成与发展的维度论述了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C.文章引用《尚书•多士》中的语句,是为了论证中原文明的形成具有合成的性质。
D.文章用丰富的考古事实和文献资料进行论证,真实可信,具有不容置喙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考古证明,我国各地文明的起源和开始对记事方式探索的时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B.我国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墟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主要供商王室贵族使用。
C.分封制让汉字实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传播,使汉字形成了不直接表音、超时空的性质。
D.从汉字发展历史来看,汉字字体有许多种,楷书定形后,汉字形体再没有重大变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6000多个省级、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形成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给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