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519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一叶叶,一声声(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
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
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
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A.飞湍瀑流争喧豗,碌崖转砅万壑雷。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B.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
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D.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
(5)“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2.(18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①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