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8450字。
上海市静安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3分)
1.(8分)按要求填空。
(1)仰观宇宙之大, 。( 《兰亭集序》)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 , 。”
(3) ,形影相吊。(李密《 》)
(4)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3分)在下面文段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乡土”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农村, ,他们依附土地,自给自足。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礼俗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使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A.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居住在那里 礼是典章制度,俗是风俗习惯
B.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 俗是风俗习惯,礼是典章制度
C.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 礼是典章制度,俗是风俗习惯
D.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居住在那里 俗是风俗习惯,礼是典章制度
3.(2分)以下各项中,最适合填入语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某公司领导在工作会议上指出:“产品研发对于公司的意义就好比 的意义,只有做好才能让公司永葆活力,做不好就会动摇安身立命的根基。”
A.水对于鱼 B.种菜对于菜农
C.学习对于学生 D.运动对于老年人
二、阅读(67分)
4.(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