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材——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千年遗产:王安石和“熙宁新政”
- 资源简介:
约14110字。
阅读素材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千年遗产:王安石和“熙宁新政”】
在一场和“天下流俗”的孤独战争中,王安石几近众叛亲离。
在历史的吊诡中,他无意中也成就了他的朋友兼政治对手们的历史遗产,其中最杰出者当属司马光、苏东坡。在被他驱逐的日子里,一个完成了史学巨作《资治通鉴》,一个则以个人的命运多舛成就了“诗家之大幸”。
今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年。他的功过成败和精神人格,依然是1000年来以国家和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政治家、有识之士一份复杂而沉重的精神遗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南京、杭州
五月的南京,黏糊潮湿。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打着伞,按手机上百度地图的显示,来来回回兜了几个圈子,才摸到清溪路附近的半山园。园子被一所军事指挥学院的围墙围着,门口有岗哨。经问询,得知:普通来访者需持单位介绍信向学院政治部提出申请,经批准才能入内。
我沿着围墙绕了一圈。悻悻而去。
在钟山脚下的半山园里,这位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北宋政治家在此度过人生的最后数年,读佛经、作诗、撰写一部有关字源学的著作。在孤寂、清冷的日子,他最大的快乐是偶有老朋友来访。
元丰七年(1084),因新党罗织的“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去看望弟弟苏辙,随后取道江宁,和一位友人一道拜访了王安石。
经历了宦海浮沉后,这一对政见不同的老朋友相见后十分融洽,彼此打趣,谈佛论书,写诗唱和。在王安石鼓动下,苏轼甚至还动了在金陵置地的念头,在和诗里畅想着两人一起拄杖从游、终老于钟山之下的夕阳之景。
此时,这两位已体尝人生百味的老友都没预料到:两年后,还有更加心碎和坎坷的命运等待着他们。
(一)千年际遇——“上与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
大宋王朝治平四年(1067)正月,在江宁为母守丧的王安石得知来自汴京的大噩耗:在位仅四年的宋英宗驾崩,19岁的太子赵顼登基,是为宋神宗。
新帝即位后,一连串的浩荡皇恩接踵而来:初是授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并召他尽快进京待命。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奉命携家眷来到京城。
得知他到来的消息,年轻的宋神宗十分兴奋。
早在他还是颍王时,就经常听韩维和其弟韩绛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