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高三(体育)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11/23 15:26:5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580字。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高三(体育)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有0.5毫米黑色字迹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以备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新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84岁时,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回顾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在诗的结尾处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后来人们一般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作技法等能力称为“诗内功夫”,而把阅历、学养、识悟、操守、精神境界等的修炼称为“诗外功夫”。陆游用一生的作诗经验告诉人们,“诗内功夫”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基础,但若想创作出精品力作,非修炼“诗外功夫”不可。“诗外功夫”的获得不仅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而且需要学识、情操、德行等多方面的提升。
  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还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即要修炼学识。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只有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但凡艺术莫不如此。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家如果缺乏生命体验,做不到同情理解,就难免不出现“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欢者虽笑不乐”这样尴尬的作品。巴金谈到,创作《家》时“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可见,燃烧的情感、深沉的理解是文艺创作重要的内驱力。“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若非有着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很难写出如歌如泣的《琵琶行》。想要深刻表现事物、传递情感,就必须有对人、事、生活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写自己最感同身受的东西,而不是蹭热点、抢流量,谍战流行就写谍战、古装剧流行就写古装剧,最终陷在跟风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它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走进生活、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活、对要表现的对象投入真心、真情。只有拆除“心”的围墙,带着真心、带着真情、带着对人民对生活最真挚的爱和理解,才能真正深入读者内心世界,创作出触及灵魂、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
  为社会立心、为民族铸魂,是文艺重要的担当和使命。创作主体的德行是否高尚,决定作品格调的高低。如果一个作家“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我们很难相信他的作品会充满高尚的情感和向上的精神。自古文人都很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从孟子的“养气”说,到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再到韩愈的“气盛言宜”等,都非常强调创作者道德修为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创作者的修为境界还直接影响其作品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之所以被奉为经典,除了作品本身艺术水平高之外,还与他们的德行学识堪称一代楷模密切相关。所以德行与创作,是相得益彰的关系,高尚德行催生高尚艺术,高尚德行推动作品传播。在新时代的今天,艺术承担着培根铸魂、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作品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作品给人以光亮、温暖与希望,文艺工作者必先培其德、育其志,提升其境界。育人必先育己,觉人必先自觉,是道理所在。
  “诗外功夫”绝非一时半刻之功,需要长期磨炼和沉潜。文艺工作者若能潜下心来,身体力行,必将创作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艺术素养,自然就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B.文艺创作既要“诗内功夫”,又要“诗外功夫”,“诗外功夫”可通过熟悉、深入生活获得。
  C.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道听途说,不会获得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必然是隔靴搔痒。
  D.作家必须要有生命体验,深入生活和读者内心世界,蹭热点、抢流量,就会容易迷失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呈现层层递进式。
  B.文章引用鲁迅蜜蜂采蜜酿蜜的比喻,来论证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
  C.文章用陆游《示子遹》一诗引出论题,而陆游又用一生的创作践行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D.文章旁征博引,例证、引证并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事实佐证,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须先修炼学识,而学识则来源于人民生活和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
  B.前段时间排播火红的电影《攀登者》,是时代使命和艺术工作者们拆除“心”墙、触碰灵魂的优秀作品。
  C.文艺工作者只要努力修炼“诗外功夫”,坚守艺术理想,定能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
  D.所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通俗形象地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德行与创作的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回应中西部教育差距、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络游戏等教育热点问题,引发广泛共鸣。总书记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现实中,大搞教育商业化,制造教育焦虑,抬高教育成本,都背离了教育公益性原则,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