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十)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6190字。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十)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理叙事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往往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常通过地名或地理意象、地理景观直接呈现,如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伦敦、巴黎、塔西提岛等。更为直观的地理叙事形态以具体的地名或者地理景观罗列的方式呈现,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等。这些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性和人文性两种,前者如黄河、长白山等生态景观,后者如故宫、长城等文化景观,以及作品中虚构的景观如桃花源、呼啸山庄等。此外,地理叙事也能通过自然环境的气候、水文、天象、动植物等呈现出来。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以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来讲述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与性格。巴尔扎克《高老头》一开头就对伏盖公寓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进而刻画出生活在此环境中的高里奥、拉斯蒂涅等人的心理、性格。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却是另一种形态。作者的地理基因、地理想象、地理记忆等在作品中的深层表达,也是作家的文化观念、思维观念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在文本中的隐性呈现,因而具有抽象性、随机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要发掘隐性的地理叙事,一方面可以从作家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寻踪”,如沈从文《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戏谑骂人的话语)、“皱拢去”(双眉紧皱的样子)的言语表达,是地理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示出浓厚的“湘西趣味”。另一方面,地理叙事也可通过作品人物来“追溯”,因为地域特征会对人产生影响,并通过人的精神、气质、习性等呈现出来。例如易卜生《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艾梨达,早年生活在海边,痴迷海洋,当她生活在山地环境的束缚之中时,表现出来
(摘编自邹建军、卢建飞《地理叙事的生成、形态、特征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潮”有“潮水”义,由此泛指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不只局限在海潮上面。江河溪涧的流水尽管不像海潮那样受日月引力的影响规律性地涨落,但是它们直接由沿途降雨形成洪水,也是季节性地、呈规律地形成水位暴涨而波涛汹涌的水流。潮水的“潮”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涌起汹涌的波涛,引申出“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
唐朝韦应物的时代,滁州一带的河水能否出现海潮呢?这就需要关注长江下游及淮河的水流情况。
顾名思义,“滁州西涧”应指滁州城城西山间的一条小河,所以韦应物称之为“涧”。其中有渡口、渡船,所以说“野渡无人舟自横”。具体是哪条小河,古今有不同看法。韦应物写的好几首诗都提到西涧,是西涧实有其地,欧阳修怀疑他笔下的西涧为“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根据不足。明万历李之茂纂修的《滁阳志》“西涧”条:“俗号乌土河,在州西北五里,唐韦应物所咏即此地也。”《光绪滁州志》“小沙河”条:“分水岭与全椒县交界……又东,合金家桥下之水,为乌兔河,有挢曰乌兔桥。又东,入上水关。以在州之西,又名西涧,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即指此。”
我国海岸线长,潮汐大,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大,人们很早就对潮汐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很长时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水平。滁州是韦应物时代长江潮区界能抵达的流域。据历史文献和科学勘测,长江入海口历史上多有变更。西汉以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的镇江。晋代,下移到江阴以下。唐朝,长江入海口的位置在江阴与现在的入海口之间,长江入海段的形态呈喇叭状,下游宽度达到数十公里,最窄处位
(摘编自孙玉文《谈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春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净沙??秋思》中罗列枯藤、老树、昏鸦等自然景观,使其成为诗中的意象,构成叙事要素。
B.虚构的桃花源等属于显性地理叙事中的自然性景观,常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C.《滁州西涧》中的“涧”虽说法不一,但明清两代县志记载的地理位置和名称大体相同。
D.李绅《入扬州郭》诗前小序引用李颀《送刘昱》中的诗句证明唐朝长江入海口也有变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性地理叙事和隐性地理叙事的共同点是人物和地理环境之间有精神的联系。
B.隐性地理叙事中人物性格特征和他后来生活的显性地理环境没有必然的精神联系。
C.虽然《滁州西涧》中的“涧”地点难认,但不影响海潮可以到达滁州这一结论。
D.仅仅根据唐代长江入海口变化的历史记录,还无法证明海潮可以到达滁州地区。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隐性地理叙事特征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湘云方言饶舌,将“二”说成“爱”。
B.《边城》中翠翠有着湘西女子天真、淳朴的性格特征。
C.鲁迅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祝福》《阿Q正传》。
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揭示了乡土差序格局结构。
4.材料一中条分缕析的论述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说明。(4分)
5.研究性学习中,语文兴趣小组对唐诗中常见的地名如扬州、瓜州、凉州等展开研究。请结合材料代表小组陈述研究的目的和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 藏
朱强
山路像一枚弯钩,轻轻地甩进深山。我有意把车玻璃摇下来,连绵的绿色连接了古老的岁月。群山荡漾的色彩在暮色中快速沉陷,山的起伏在车轮底下逐渐显现。偶尔一个急转弯,汽车喇叭在山道上发出一声吼,夜被撕开了,而多少峥嵘的岁月就隐藏在这起伏与转折里。
满目的丘陵,将大地团团围住。当年,为了配合主力红军长征,留守在苏区的战士们已毫无退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向导,将有多少突围的战士误入敌人的包围圈。千钧一发,有一个声音在战士们中间小声地传开了:翻过前面的山梁,就到了油山。那里有负责与大家接应的当地同志……
当夜,我们住在距离油山墟不远处的一家民宿。次日正逢油山墟日。墟,是赣南的乡村集市。相比起日子的藏,墟就是日子里的显,显山露水,大显于市。
城里人的早晨刚被一声哈欠撞醒,但墟已开张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