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9
- 资源简介:
约4990字。
统编版七下语文
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精彩语句和段落。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批注,品味精彩句段,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1.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精彩语句和段落。
2.通过批注,品味精彩句段,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通过批注,品味精彩句段,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
1941年9月18日,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已整整十年,而东北人民还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浪在关内东北的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养自己的家乡,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
二.学习新课。
1.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年),原名曹京平。生于辽宁昌图。现代作家。1928年入学天南开中学,办刊发表文章。1932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同年加入北平"左联",主编其机关刊物《科学新闻》。
1933年发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描写"九•一八"前夕东北人民的抗日激情和义勇军的爱国行动。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期间,先后在山西临汾、武汉、重庆、香港等地编刊物、搞创作,写过京剧、话剧及《科尔沁草原》第二部。
(2)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原载于1941年9月18日《华商报》。
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1941年,作者29岁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东北三省沦陷近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
①让学生写出自己觉得重要或疑难的字词,归纳强调,整理积累。
形近字:碾-辗、斓-澜-谰、契-锲、饶-绕-浇、镐-篙-蒿
生僻字:嗥、谰、蚱蜢、辘、垄
易错字:挚、滥、桦、诞、亘、液、饶
②展示自己找到的成语,小组挑战释义。
2.批注内容,体会感情。
(1)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划出相关语句诵读体会。
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