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0480字。
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字形体的构造蕴含中华民族的智巧,也常常具有字符音义之外的深意,发挥超越语言的表达功能。这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点,更是汉字文明与中华文明独特性的突出体现。
汉字隶变之后,原始的象形性、图画性减弱,但起源阶段“依类象形”的独特属性,早已深深烙刻上民族文化心理,影响着国人的汉字认知心理和使用习惯。人们常常基于字形与事物外形的相似性,描摹形状,譬况事物,激活汉字的原始象形功能。例如,《诗经•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其中“杲”表明亮,用“日”在“木”上的字形,描摹雨后初晴时,霁日挂枝头之景,栩栩如生。如果说“杲”字在以形表意的同时还兼表语义,那么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更突出地表现在纯粹以字形关联客观事物的用法。例如,汉乐府诗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里的“田”不记录“农田”,仅因字形近似于有纹路的荷叶,故以“田田”描画莲叶茂盛相连之状。又如,扬州有座竹林庭院名为“个园”,以“个”命名,取其字形像竹叶之貌,趣味了然。
汉字的构件本来是不能独立表达语言意义,也不能独立在语言链中使用的。如果出现构件或部件独立表义和独立使用的情况,就属于对一般语符功能的超越。例如,学者冯友兰曾赠友人金岳霖寿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字由“八十八”三字组成,“茶”字由上部两个“十”和下部“八十八”组成,相加为一百零八。“米”非指语词“大米”,“茶”亦与“茶叶”无涉,指称老人高寿的实意隐于字内构件,颇为典雅蕴藉。
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还体现在通过字形常规样态的改变以传递特殊含义。汉字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构件、笔画在二维平面上的放缩增减、重新组合,可以幻化出许多不同形态,这在网络语境中的应用格外广泛。汉字构件拆分后占多个字位,视觉上横向拉宽了整字宽度,这样不仅可象征体型变宽,如“每逢佳节‘月半’三斤”;也可隐喻时间维度上的缓慢,如“体验成都‘忄曼’生活”。
在艺术设计中,汉字形体的变异具有独特审美价值,也能表达特殊含义。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校标既像少了左右两竖的“国”字,又似抽象的“美”字,寓意国美无边。“国”字以形体变异的非语言手段,传递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寄寓匠心,意蕴深厚。又如,在反腐倡廉的主题海报中,汉字形态通过多样变化,传递深刻内涵:或将“腐”倒置,表“反腐”之义;或“贪”增横笔使“贝”变“囚”,表示贪一笔即沦为阶下囚;或“廉”“腐”各取半边合为一字,蕴含辩证哲理,廉腐仅一线之隔,要守好底线、警钟长鸣。
(摘编自李晶《寓意于形 形神兼备——谈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
材料二:
汉字思维具有意象性、诗意性、体悟性等审美特点。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用“三美”概括汉字之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各体汉字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国园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形体构造往往具有字符音义之外的深意,能发挥超越语言的表达功能。
B.《诗经》中“杲杲”和乐府民歌中“田田”纯粹以字形表意,都是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
C.汉字通过改变字形常规样态,不仅能够表达特殊含义,还能在艺术领域展现独特审美价值。
D.源于象形文字的中华汉字具有的诸多审美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园林中亮丽的风景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汉字原始功能的影响,国人的汉字认知心理和使用习惯,在汉字隶变之后逐渐减弱。
B.汉字的构件本不能独立表达语言意义,如果独立使用,就失去了汉字交际的实际功能。
C.颐和园、沧浪亭等题名背后体现的中华文化元典精神,赋予了这些园林思想和灵魂。
D.汉字是沟通人与物、境的最好媒介,所以中国园林把“有诗有画”的意境美作为追求。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方式的一项是(3分)
A.唐诗“十字津头一字行”,宋诗“耸成山字肩”,现代语境有“一字眉”“八字步”“国字脸”“田字格”“丁字路口”。
B.宋诗“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十八公”析自“松”,代指松树。一拆一合中,诗歌饶有旨趣,亦富于委婉之意。
C.网友吐槽“最近工作太忙,简直是‘亻不 彳亍’了”,将 “不行” 拆成 “亻不 彳亍”,生动体现出极度疲惫的状态。
D.拜年时,人们为了讨个好口彩,常会换字,如大展鸿“兔”、事业兴“龙”、“羊”眉吐气、“鸡”祥如意、“猪”事大吉。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与论述角度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4分)
5.苏州沧浪亭旁有一渊潭,潭边的石刻为“流玉”二字。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这两个汉字的艺术效果。(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与论述角度的能力。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轻舟浮生
曾家荣
珠珠一家在江上卖艇仔粥。阿爸撑艇,阿妈煮粥,疍家人①无闺阁避忌,珠珠梳起大辫,身着一袭黑衣黑裤,干净利落地在艇前艇后招呼食客。
白天,荔枝湾游人多,黄沙码头有大把苦力,珠珠一家在沿岸卖粥。傍晚,裙屐少年②、夜游公子云集长堤,成百上千艘停泊岸边的花艇菜艇紫洞艇,一排排、密仄仄,接到客人后则散开游弋。夜晚,珠珠一家就到长堤卖粥,越晚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