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370字。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把赵孟頫在艺术上“转换”的意义仅仅理解为“转折”,不是不可以,而是容易简单化。“转换”一词来自流体力学。在流体力学的语境里,“转换”可分为三种:第一,自然转换或横流转换;第二,旁路转换;第三,分离流转换。把“转换”的三种意义限定在字面,而非它在力学学科内的专业语义,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赵孟頫于绘画史的“转换”意义,不是一目了然,而是分流众多,错综复杂。
首先我们看自然转换。
这方面最直观的表征,就是赵孟頫提出绘画贵有古意的那段话:“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不难发现,赵孟頫恢复与重建的是晋唐,反对的是宋。学界公认的是,赵孟頫反对的“宋”,主要是南宋马远、夏圭们的“用笔纤细,傅色浓艳”。这一点,几乎所有研究赵孟頫的学者都已注意到。问题是,赵孟頫恢复晋唐风范的力量中,是否彻底断了马、夏的文脉?没有。艺术史发展的诡异之处在于,它可以大河拐大弯一般改变流向,冲刷新的河道,却并不能改变曾经的主河道、当下的故道由主流变为支流或滩涂的存在,并以这种存在形式发生意义。
事实上,即使以赵孟頫自己创作实践言,都与马、夏为代表的南宋院体绘画有文脉意义的关联。也就是说,在恢复与重建晋唐绘画风格的努力中,赵孟頫没有打妖子般的一巴掌拍死南宋院体画风,而且即使赵孟頫主观愿望上想拍死,他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也是不仅赵孟頫本人,而且是赵孟頫之后以至当代,都有艺术家借鉴南宋院体艺术的原因。
赵孟頫的“重建”,体现在书画意义上的全知全能。山水、花鸟、人物、书法、鉴藏以及“书画本一律”的标榜。在赵孟頫之前,很少能看到赵孟頫这样在书画文博领域几无弱项存在的艺术家。
赵孟頫的“重建”还体现在他对于文人画的正名。苏轼、米芾发展起来的墨戏类绘画,在赵孟頫这里,发生了由笔墨嬉戏向笔墨端庄的转变。文人画家也从此如院体画家一样一本正经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强调绘画之为绘画的本体性。
自然转捩之外,我们看赵孟頫的“旁路转捩”。
所谓“旁路转捩”,其真实意义就是赵孟頫的友军及后续力量的持续加持。且不说后来的另一座高峰明人董其昌从赵孟頫那里所获甚多,单单是元人一脉,著名的“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四人中,黄公望是赵孟頫的学生,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倪瓒、吴镇亦不同程度受赵孟頫影响。
赵孟頫的妻子管仲姬、儿子赵雍,孙子赵凤、赵麟以及上文提到的黄公望及其外孙王蒙;朋友钱选、高克恭、李珩;学生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陈琳、王渊等美术史上能够看到的名字,都与赵孟頫的艺术活动或多或少地关联在一起。这些人物及其艺术创作的存在,会从多个维度加持赵孟頫在历史语境中的转捩意义。如果将赵孟頫个人实践中的“复古”转捩视为自然转捩,那么赵孟頫历史上“亲友团”的存在,就属于“旁路转捩”。因为旁路转捩,赵孟頫的自然转捩更丰富、丰满。必须看到的是,赵孟頫“亲友团”,不仅仅局限于有元一代,而是下探明清。“吴门画派”、董其昌、“四王”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亲友团”的一部分。
从赵孟䫪本人的创作实践以及历元、明、清三朝而不绝的强大“亲友团”,旁路转捩的历史意义一目了然。
与旁路转捩相辅相成的是“分离流转捩”。
分离流转捩,既可能是自然转捩的“分离”,也可能是旁路分流的“再分离”。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离”或“再分离”,并不是自然转捩总能量的耗散、递减,而是另一种方向的“流动”。这种流动属于热力学“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的基本内容是,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孤立系统熵只能增大,或者不变,绝不能减小,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据此不难发现,赵孟頫之前,很少有画派之争,但是,赵孟頫自然转捩之后,旁路转捩和分离流的相继发散,使得中国绘画史自明代“浙派”开始,益发呈现了热力学中的“熵增”现象。“浙派”“吴门画派”之后,中国绘画史各种画派争奇斗艳,层出不穷。
从熵增定律回过头去看赵孟頫本人的艺术修为,不难理解赵孟頫为何在跨学科的全面出击中,书与画都抵达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他的天分如此之高,熵增如此之烈,即使羡慕嫉妒恨,也丝毫没有办法撼动其地位。比如董其昌就曾把赵孟頫从“元四家”的牌位中剔除。而且,由于董其昌的这个历史小动作,我们现在看到的“元四家”也的确没有赵孟頫的名字。但这不影响赵孟頫作为“元朝冠冕”的意义。对于赵孟頫的“熵增”现象,卢辅圣为《赵孟頫画集》序文的一段文字,颇有洞见。他说:“赵孟頫以故宋宗室仕元,荣于外而郁于内,投身艺术不仅是他抚慰心灵、完善人格的需要,同时也是唯一的事业建树,故虽为业余,却有着专业艺术家都难以比拟的表现热情,其涵泳之广,沉潜之深,皆为历史上所罕见。通晓与专诣两合的优异禀赋,南方传统与北都阅历互励的博洽见识,身寄庙堂之高与梦系江海之远相共济的依违心境,使之具备了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从而有可能将宏观把握和微观落实结合起来,在观念和方法的有机构成中推进其追求。”
(摘编自张渝《“硬着陆”中的恢复与重建——说说赵孟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孟頫在艺术上的多方面成就,正是其对于绘画史“转捩”意义多重性的体现。
B.河流能冲刷新河道却不可湮灭旧的河道,形象诠释了艺术文脉的不可彻底断裂。
C.自然转捩主要着眼赵孟頫个人实践,旁路转捩则进一步丰富了其艺术思想内涵。
D.卢辅圣的话所揭示赵孟頫创作力爆发的原因,与司马迁写《史记》具有相通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孟頫反对“用笔纤细,傅色浓艳”,很大程度是因为时人片面地将此视为评判作画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忽视对古意的追求。
B.苏轼、米芾发展起来的墨戏类绘画注重以戏墨形式抒发性情,赵孟頫向笔墨端庄的转变则更重视技法,强调追求绘画本质。
C.分离流转捩非但没有削减、反而扩大了赵孟頫艺术思想的影响力,越来越激烈的画派之争有力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创新。
D.赵孟頫在多个跨学科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却因“分离流转捩”而削减,这正是董其昌将其从“元四家”牌位中剔除的原因。公众号:天海题库
3.下列选项中,与赵孟頫“贵有古意”的美学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若汉之《西京》。 (唐•柳宗元)
B.书画之法,千变万化,而万变不离其宗,宗者,古法也。 (清•石 涛)
C.人心本古今一路。 (宋•黄庭坚)
D.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明•李梦阳)
4.作者引入“转捩”和“熵增定律”两个物理学概念来写作文艺评论,有何作用?(4分)
5.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三种“转捩”在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还是那座山
梁衡
我是发疯地爱树。只要听说哪里有一棵奇一点的树,就千方百计地去看,去摸,去抱。
十年前南下到宁波出差,临返回时在机场听说当地有一棵特大的树,树身中空,人民公社时生产队在里面养了两头牛。惜未能谋面。过了两年我终于找到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