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中考语文五调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5380字。
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中考语文五调试卷
1.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中国神话具有鲜明的连续性
①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诞生和文化起源的文学叙事。神话的产生与人类的语言能力密切相关。只有当人类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上古时代的神话不仅被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还被认为具有定型社会的规范性力量,神话人物被奉为神明,神话叙事也经常被当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早期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社会思想、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变迁,很多民族的神话失传了,即便丰富多彩如古埃及、古希腊的神话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神话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每个朝代、每个历史时期都在重述神话,通过阐释神话维护社会规范和传播价值观念。
②中国神话具有鲜明的连续性,这是中华文明稳定传承的重要基石。中国古代有“盛世修典”的传统,在国家强盛时期,政府组织或民间人士自发进行典籍编纂活动,让中华文明成果得到延续。梳理古代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中的上帝,《山海经》中的女娲、西王母,《周易》中的神农、伏羲,《诗经》中的后稷,在当今时代仍然为人们所熟知,不少民间祠庙和道教宫观还在奉祀他们。神话始祖仍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特别是诸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渊鉴类函》等类书,还有《道藏》《四库全书》等丛书,都保存下来大量的神话材料。如唐初编纂的《艺文类聚》,全书分四十六部,其中的天、岁时、地、帝王后妃等部保存了不少神话。该书“天部”引徐整《三五历纪》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直到清代《渊鉴类函》的“天部”仍在引述徐整这段文字。众多类书、丛书的辗转引述,让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久传不衰。同时,历代作家在文赋、诗词、小说、戏曲中也反复运用书面语言描述神话人物,征引神话情节,让中国神话以有形的文字传承至今。
③中国神话的连续性也体现在民众代代相传的口头表述中。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活动,全面搜集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出版了县、地市、省卷本4000多卷。按照文化学者刘锡诚提供的数据,这次全国共采录到民间故事137.5万余篇。这些篇目一部分属于神话,就其题材范围来说,涵括了开天辟地、始祖诞生、器物发明、制度创造等类型。进入新世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各地区、各民族又搜集整理到大量的口承神话。当然,“口承”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了形式,如各地陆续新建起一批神话旅游景区,如陕北黄帝陵景区、河南淮阳太昊陵景区、甘肃天水伏羲庙景区、浙江绍兴大禹陵景区、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等,将所在地区原有的神话元素进行了集中整合,在旅游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今天,这些景区“新”瓶装老酒,让广大游客在旅游体验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神话元素,推动了中国神话的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
④而今,嫦娥号、祝融号、夸父号、羲和号,这些航天器都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命名。这些神话人物在时代精神召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1) 下列有关神话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
A.神话是一种叙事,叙述天地开辟、人类诞生和文化起源等故事。
B.神话的产生得益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
C.神话叙事因其真实性,经常被当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早期历史。
D.神话在中国历朝历代发挥了维护社会规范和传播价值观的作用。
(2) 下列有关中国神话的连续性,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
A.神话始祖认同是中国神话鲜明的连续性的一种表现。
B.类书、丛书的辗转引述,使开天辟地神话久传不衰。
C.后人通过民间故事、谚语等采集到了不少中国神话。
D.神话旅游区以未曾有过的全新方式传承了中国神话。
(3)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中国神话具有连续性的两点理由。
【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第①段“上古时代的神话不仅被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还被认为具有定型社会的规范性力量,神话叙事也经常被当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早期历史”,这里强调的是上古时代的神话叙事经常被当作早期历史,并非所有神话叙事都因其真实性被当作早期历史,该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2.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积存时间的生活
①五月的一天,我站在茫茫山野的一丛树莓面前,清晰地看见,时间在无数次积存后产生的力量。
②几年前,秀峰山的树莓林因开发而消失时,我以为再也找不到那样的树莓林了。直到有一天,朋友把我和女儿桔子带到了黑麋峰中水库的堤岸上。刚开始,我们在那里只发现了少量的几棵树莓。后来,我们就经常去这个地方摘树莓,从第一丛到第二丛、第三丛,我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树莓越来越多。
③今年,我们奔赴去年发现的树莓林,采得忘乎所以之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