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80字。
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大外宣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国一些文络游戏、网络影视剧成功“出海”,到中国旅游成为海外民众的新时尚,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对外开放的力量。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摘编自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新的里程碑,其成功原因在于坚持萃取中华文化精华,注重创新艺术表达,紧贴观众情感需求,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实现内容创新、产业升级与国际传播的多方面突破。
丰厚的中华文化元素彰显文化魅力。《哪吒之魔童闹海》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基于中国神话的经典角色哪吒进行创新性重构。影片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视觉灵感,创造了“结界兽”“天元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B.《哪吒之魔童闹海》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视觉灵感,从形象意境、灯光配乐等角度对中国神话进行创新性重构。
C.《哪吒之魔童闹海》突破传统叙事框架,否定“孝道冲突”,注入强烈的现实关怀,使古老神话与现代精神完美对接。
D.《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保留了文化根脉,又消解了跨文化传播的隔阂,注入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高屋建瓴,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材料二则以影片为例,从微观角度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进行具体论述。
B.《哪吒之魔童闹海》好故事和高票房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科技的飞跃和中国“智造”的崛起,体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升级。
C.只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才能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D.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生相促,《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一个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典型文化成果。
3.材料一中提到“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最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网络文学《穹顶之上》等16部作品,首次被收录至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藏书目。
B.中国现象级IP剧《陈情令》《花千骨》《甄嬛传》等,在泰国、日本、美国等地热播。
C.《哪吒之魔童闹海》火出圈,春节后播放的“新年第一课”中很多小学生扎起了哪吒头。
D.《黑神话:悟空》刷屏全网,不少外国朋友“跟着悟空游中国”,重走西游“取经路”。
4.有人说:“技术迭代从未改变深埋基因中的文明密码。”请结合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具体说明。(4分)
5.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战火逼近时
齐邦媛
回到学校最企盼的是重回英诗课。
寒假中我曾向孙晋三先生请教英国文学浪漫时期的诗,主要是雪莱,由他借给我的书上也抄了一些深层次的资料。这样的事使我全神贯注,忘了战争的威胁。
太平洋的英美盟军已渐占上风,转守为攻,美军收复菲律宾登陆硫磺岛后,逐岛血战开始。但是国内战线令人忧虑,已无路可回的日本人打通了我们的粤汉铁路,全国知识青年呼应国家“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征召,有二十万学生从军,我的一个南开校友也在放寒假前投考空军官校去了。
我已许久没有收到爱人的信了,我无法告诉任何人,那寄自奇怪地名的浅蓝信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