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6/1 18:33: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6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340字。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 届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逆火效应”是由美国记者大卫•麦克雷尼在2011年提出的。他发现,当一个人面对公共舆论的指责时,越是想辩白,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越会引发对方更进一步的否认,甚至攻击。也就是说,当个体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该观点或证据足以完全摧毁原来的信念,否则个体就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并强化其原有信念。
  一份美国调查发现,大约43%的大众认为流感疫苗会带来流感。为了更正这一看法,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特地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科普文章,以期扭转大众认知。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一做法进行调查,发现科普文章虽然显著纠正了人们的误解,但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对疫苗副作用高度关注的受访者的疫苗接种意愿。由此可见,虽然辟谣是消除谣言所带来的危害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也会导致部分受众更相信谣言,甚至倾向于依谣言行事。
  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情境中也常常会出现这种说服信息诱发“逆火效应”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在有关谣言的心理学研究中,常常用动机性推理这一理论来解释“逆火效应”。动机性推理是指人们倾向于防御性地处理和回应信息,即接受和寻找确证性信息,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具体而言,当人们接触到对他们的信念或偏好产生挑战的信息时,就会因为冲突而情绪紧张,继而产生一种想要解除紧张情绪的冲动,即认知失调。在这种冲动的刺激下,人们便会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在反驳性信息产生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存在可得性偏见,即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例如,某人因为上个月发生了飞机相撞事件,所以现在更愿意坐火车。但事实上,火车事故率是高于飞机事故率的。
  “逆火效应”的另外一种解释是真相错觉与动机误解。一方面,人们会因为遗忘错将谣言记为事实,即真相错觉效应。根据真相错觉理论,人们在编码信息时,会给假信息一个否定标签,但不会给真信息一个肯定标签。在一段时间后;否定标签早于信息本身被遗忘,人们便会在此情况下产生真相幻觉,把谣言模糊地记为“真相”。另一方面,人们会误解辟谣的动机,从而更加相信谣言。也就是说,当人们接触到辟谣信息时,特别是在一些日常存在观念偏见的信息上,会认为辟谣者在极力掩盖谣言中某些不可告人的“事实”,从而更加相信这些谣言。
  此外,心理抗拒也是导致“逆火效应”的原因之一。心理抗拒理论指的是当某种限制导致人们感到自主权或面子受到威胁时,他们便会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继而产生夺回自主权的想法或行为,具体表现为更加相信被限制的观念或更多地采取被限制的行为。
  尽管辟谣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谣言的不良影响,但辟谣者可以在发布辟谣信息时针对“逆火效应”的成因来制定辟谣方案,最大限度地削弱“逆火效应”,减少辟谣“后遗症”。202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传闻证据相比,被试在接收科学证据信息时,会更理性地更新他们的信念。因此,辟谣者在提供辟谣信息时,可以提供科学的标准化措辞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考虑到可得性偏见的影响,辟谣信息还应尽量以图表等清晰易读的形式呈现,使信息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给受众带来更多的真相易得感,从而促使他们相信真相。
  在辟谣时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可能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人们往往会通过效仿群体行为,以获得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带来的良好感觉。因此,辟谣者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在辟谣或说服信息中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从而促使受众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来接受辟谣或说服信息。
  (摘编自《逆火效应:真相真的越辩越明吗》,《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二:
  当你想纠正的信息或传达的观点与对方的核心信念冲突,或者你表达的方式引发了对方的强烈负面情绪时,就很容易激发“逆火效应”。
  为避免这一现象,沟通者需要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例如:尽量让讨论在冷静、理性的氛围中进行,减少情绪化的干扰;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新信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卫•麦克雷尼发现,当一个人面对舆论指责时摆事实讲道理能有效提升对方的接受度,证据越充分说服效果越好。
  B.科普部门通过辟谣消除谣言所带来的危害,但因为“逆火效应”的存在,往往部分受众更相信谣言,并依谣言行事。
  C.认知失调会带来动机性推理,使人倾向于防御性处理信息,忽视、质疑或反驳信息及其来源,从而产生可得性偏见。
  D.人们往往会通过效仿群体行为获得社会身份认同及感受,所以有效的辟谣必须加入提示社会规范和社会身份的信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在编码信息时因为对真假信息没有明确区分,就容易因遗忘产生真相幻觉。
  B.自主权受到威胁产生的逆反心理会使人更愿选择被限制的观念和被限制的行为。
  C.采用科学标准化措辞和图表等清晰易读的形式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相信真相。
  D.创造冷静、理性的讨论氛围,尽可能减少情绪化的干扰,有助于避免激发“逆火效应”。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运用设问修辞,以引导人们对“逆火效应”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B.材料二采用生活化案例,且用对比论证,说明“弱论点”更易改变人们的立场。
  C.两则材料都对“逆火效应”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削弱或避免激发“逆火效应”的技巧。
  D.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有理有据地强调了学会冷静、理性才能以理服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逆火效应”的理论分析产生下列事例的原因有哪些。(4分)
  当烟草公司对“烟雾有害”这一信息进行反驳时,民众反而会更加相信该信息。除了辟谣信息以外,产品警示信息可能也会带来负面效果。有研究发现,当向人们披露香烟会带来健康风险时,这种产品警示却导致受众更多地购买这些产品。
  (摘自材料一原文第三段)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避免“逆火效应”?结合生活体验和材料二的内容,说出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岁朝清供图
  胡容尔
  清晨,推开画室的门,未散的檀香与松烟墨的气息交织出缕缕暖意。冬阳斜斜地穿过窗棂,揉出一片漫潓的光晕。
  先生立于案前,狼毫悬腕,正在勾勒一枝南天竹的叶脉。①即将完成的这幅《岁朝清供图》铺展在花梨木长案上,瓶花与果品在其间错落生长。
  岁朝,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岁之始。清供,即置于案头供玩赏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