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海安中学2025届高三5月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6/1 17:08:5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9 总计: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160字。

  2025届高三5月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身处在一个媒介融合与文化融合的时代,现代以来分化为各个具体学科的内容正在迎来新一轮的调配与整合。这种变革由科技的日常生活化启动,波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主体上的全民参与,创作上的即时交互,传播上的移动普及,阅读上的视频转向。一个新大众文艺时代已经降临。
  当TikTok用户用15秒短视频重构《红楼梦》的人物关系,ChatGPT以每秒五千字的速度生成网络小说,《三体》动画在B站引发百万条的弹幕互动……媒介技术对原先文学场的“解域化”进程已势不可挡。这场变革的本质是媒介物质性对文学生产关系的重塑,其冲击波正在颠覆自古登堡革命以来建立的整个文学认知体系。
  媒介融合推动了文学作品从单一的文字形式向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模态的转变,让影音图文的“泛文学”成为时代文艺的主流。这一切看似新颖,实则早已有迹可循,媒介考古学显示了一条从身体展演到算法生成的演进路径。
  在川滇彝族的“克智”口头论辩传统中,诗歌即兴创作,伴随着酒器传递、肢体韵律与火塘烟雾,共同构成了意义的场域;敦煌中的变文写本,残留着从讲唱到书写的过渡痕迹,插图与韵文交织的形态,暗示了历史长河中因应技术条件变化而层出不穷的跨媒介实践……它们共同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论断——文学从未局限于纯文字形态,其本质是特定媒介环境中采用不同媒介工具的意义编织术。数字时代的特殊性在于:算法不仅改变了创作工具(如AI辅助写作软件“彩云小梦”),更重构了文学生产机制。阅文集团开发的“黄金三章”写作模板,通过大数据分析网文爆款结构,将叙事节奏精确到每500字就有一个情绪刺激点;晋江文学城的热门标签推荐系统,本质上是用机器学习解构人类情感模式。当写作从心灵独白转为数据喂养,文学正在经历本雅明所说的“灵韵”消逝后的又一次祛魅。
  跨媒介写作带来了多模态叙事的范式革命。腾讯动漫出品的《一人之下》IP开发路径,典型展现了跨媒介叙事的商业逻辑:漫画原作→动画番剧→手游→虚拟偶像演唱会→线下主题餐饮,每个端口都承载着差异化的叙事碎片。这种“新宇宙化”叙事不再追求经典文学的封闭结构,而是通过用户在不同媒介间的游走来建构意义拼图。更具颠覆性的是交互式影视,《黑镜:潘达斯奈基》让观众通过选择按钮决定剧情走向,中国互动剧《隐形守护者》则融合真人拍摄与游戏化分支叙事。当“读者”进化为“玩家”,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预言获得了技术加持的终极实现形式,并且实现了它们彼此之间合体的重生——创作、传播、消费联结为了一种共时性的实践。
  但是,令人文知识分子忧心忡忡的是算法牢笼。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曾创造人均日刷127分钟的内容沉迷奇迹。就我个人而言,每日花在抖音和小红书上的时间也超过3个小时,这必然导致“信息茧房”的效应。在文学领域,番茄小说的“智能分章”系统通过阅读速度、暂停频率等数据实时调整章节断点,这种“神经叙事学”将读者生理反应纳入创作闭环。值得警惕的是,当某网络机构引入AI审核系统自动屏蔽敏感词时,技术正在成为新型文学规训工具。不过,Z世代创作者也在开发反算法策略:豆瓣小组“糊弄学写作指南”传授如何在AI审查中植入隐喻,B站UP主用“鬼畜”视频解构经典文本,这些实践印证了德勒兹“逃逸线”理论在数字时代的适用性。
  新时代跨媒介融合让文学重新成为一种“杂文学”“大文学”与“泛文学”,带来了从主题到风格、从技术到审美的全面革命,其内在底质隐含着新人文的趋向,预示着人文主义的根本性转型已经到来。这是一种新的大众的文艺,让文学回归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即它不再是个体化的、精英化的、形式具有严格规定性的“纯文学”,而走向了或者更恰切地说回到了原初那种同生活情境、质感经验和真切感受紧密相关的自然表达。
  (节选自刘大先《跨媒介写作与新人文趋向》)
  材料二:
  与“新大众文艺”相辅相成的另一个观念是,作为读者,大众同时对于自己的故事高度关注。他们的双手正在创造历史,这种自信是将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的理由。大众可能快乐豪迈,可能痛苦悲伤,但是,他们不再卑微渺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自己也忽略不计。许多时候,大众遗忘自己的存在从而对那些异己的“远方”表现出超常的兴趣,例如帝王将相、宫闱秘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介融合的本质是文学认知体系的彻底颠覆,古登堡革命以来的文学传统已被完全取代。
  B.敦煌变文写本中插图与韵文交织的形态,可以证明文学始终依赖纯文字形式传递意义。
  C.算法推荐系统(如今日头条)通过数据喂养创作内容,属于跨媒介叙事的积极实践。
  D.二十世纪左翼批评家认为,大众对“远方救世主”的超常兴趣阻碍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彝族“克智”传统中的肢体韵律与火塘烟雾,是早期媒介参与意义建构的体现。
  B.“黄金三章”模板通过数据分析控制叙事节奏,体现了算法对创作机制的改造。
  C.《隐形守护者》让观众选择剧情走向,说明技术已彻底消解了作者的主体地位。
  D.“新大众文艺”强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对传统类型文学传奇性的主动反叛。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历史聚焦的转移”内涵的一项是(3分)
  A.民谣歌手以敦煌壁画人物故事为灵感,用悠扬旋律谱写丝路文化的动人歌曲。
  B.短视频博主用方言来演绎《平凡的世界》,获得百万农民工群体的情感共鸣。
  C.网络小说《大江东去》以时代浪潮为画卷,描绘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沉浮历程。
  D.舞者以《孔雀东南飞》故事为蓝本,用翩跹舞姿演绎封建礼教下的生死诀别。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大众在文艺创作中的角色变化,请比较侧重点的不同。(4分)
  5.某网络文学平台计划引入 AI 审核系统和智能分章技术,你认为可能带来哪些影响?你对创作者有何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养一缸荷,养一缸菱
  许冬林
  从前,在院子前养了一缸荷花。春三月,荷钱出水,亭亭举起一个个卷轴,慢慢在风日里摊开,成了小小的荷叶。早早晚晚,我就喜欢在那缸新荷边转悠,忽一日,觉得应该给这一缸荷移来一个邻居呀,不然太孤单了。
  一直觉得,在植物的世界里,水生植物是最有仙气的,如菱,如荷,如芦苇,如菖蒲……
  就想到了养一缸菱角。生活在水乡,寻菱不难,春末夏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