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合体2025届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10字。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合体2025届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大主题、专业表达、长篇叙事,构成了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报告文学在朝着这样“专”而“大”的路径发展时,纠缠在其周围的议论也愈加多重。直面、梳理、分析这些声音,对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殊为重要。
最为突出的是如何加强报告文学的读者接受。随着报告文学的长度不断增加,中短篇报告文学越来越不受重视。长篇巨制式的作品客观上限制了社会公众的接受,要知道一部报告文学书籍动辄近百元,读者还要花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完成阅读,许多作品因为篇幅过长而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读者检验。作家在创作之初应有读者意识,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给所写领域、地方、机构记录一段历史,提供一种有人物有故事的“年鉴”或“志书”,还要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某一陌生领域、事件、人物热切及时的关注。这就意味着报告文学要从一味求大求全中跳出来,重新思考其作为轻骑兵的优势。
其次,如何厘清纪实与虚构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近年来也面临着新情况。小说创作这些年出现纪实化的趋势,故事发生地有现实依据,使得纪实与虚构的界限更加模糊。这种情况下,报告文学如何凸显其纪实的特质?一些作品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努力还原现场感,但试想,一部描写已经发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物事件的报告文学,要想在对话上如实还原,是非常困难的,要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可以说,在纪实与虚构的问题上,报告文学作家比小说家面对的难题更复杂,处理起来更棘手。
再次,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很多报告文学作家都希望并且必须将自己的作品作为文学作品来对待。这是文学意识和艺术性要求的体现,却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评论家评价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有许多方便简易的角度:题材是重大的,采访是艰苦的,表现是真实的,等等。而文学性往往成为一个看上去来不及探讨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文学性至关重要。应该对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质地给予特别评述,同时还应从理论上、从创作学的角度,对其文学性提出要求。不得不说,一些报告文学作品在叙述上没有特别用心,语言表达也不太讲究,细节化的描写不够丰富、精彩,求大求全的抱负盖过了对语言的追求,没有达到和主题高度相匹配的艺术高度。
或许因为这样的原因,目前的报告文学界,总被其他一些概念所冲击。相对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似乎更侧重亲历者的追述,对过往人与事的回忆更值得采信;“非虚构”异军突起,“非虚构”的题材往往没有那么重大,描写却又比较深入,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出时代潮流,更具文学性追求。留给报告文学的似乎就是以重大题材为主了。
(摘编自阎晶明《锻造报告文学的魅力》,《人民日报》2025年2月18日)
材料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精准扶贫到走向共同富裕,新的山乡巨变正在中国广袤的乡村社会生动蓬勃地发生着。报告文学,作为具有社会性与公共性等特征的文体,又一次被时代所选择,在“新山乡巨变”这一主题写作中显示出重要而独特的文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报告文学创作注重重大主题、专业表达和长篇叙事,但长篇作品却因价格高昂、阅读耗时而降低了社会接受度。
B.报告文学应重新重视中短篇创作,摒弃长篇叙事传统,以“轻骑兵”优势快速回应公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
C.报告文学在创作时应用心叙述、注重语言锤炼与细节化描写,使其文学性、艺术性与其主题高度相匹配。
D.“非虚构”的题材常常聚焦于小人物小事件,但却以较深入的描写,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比当前的报告文学更具文学性。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报告文学因继承周立波精神,成为全国“新山乡巨变”主题写作的标杆。
B.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根源是作家缺乏基层生活经验。
C.将个人经验提升为时代整体性经验书写,可通过塑造新时代乡村新人的典型形象来实现。
D.作家只要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能避免报告文学创作的模式化问题。
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论述的报告文学的写作内容最能保持一致的一项是( )
A.韩生学《最远那个村》:讲述当今时代湘黔桂交界八村的振兴故事。
B.王琼华《东江湖传》:全景展现东江湖生态的治理历程。
C.曾散《莽山传》:记录莽山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
D.张雪云《酉水悠悠“河小青”》:聚焦酉水流域的环保志愿者。
4.材料一指出,报告文学在“专”而“大”的发展中面临多重困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困境对于报告文学功能弱化的具体表现。
5.请联系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和夏衍的《包身工》,谈谈你对周立波“报告文学者的写字间在整个社会”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沈从文与“翠翠”
柯云
初夏的沱江,空气格外新鲜宜人。沈老坐在禾场上喝茶,满头稀疏的白发,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圆圆的脸上充满了和善可亲的笑容,全无大作家的架子。
他的声音轻柔。他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确有原型。他认识翠翠也是缘分所至。他在《自我评述》一文中写道:“我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土著军队中当兵(即文书之类的小卒)。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军阀统治时期,我和士兵、农民、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