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0320字。
江苏省苏州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论及创作构思时,有人把文艺创作看作“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境界。捕风捉影,或谓“系风捕景(影)”,原来比喻事物的虚无缥纱,无根无据。苏轼则用来谈论作文:“用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说明艺术创作就是要善于捕捉主观的那种无定质、无定状的感觉或心象。明末王思任论戏曲创作时说:“火可画,风不可描;冰可镂,空不可斡:盖神君气母,别有追似之手,庸工不与耳。”形象地说明了像汤显祖这样的剧作家具有“描风”“斡空”的传神写意能力,这正是非凡的艺术家高于“庸工”的地方。司空图曾说,诗人捕捉事物形迹之外的风貌神理,“如觅水影,如写阳春”(《诗品??形容》)。其意是说,水影极其幽微玄妙,勃发的春意亦妙不可言,只能以化工绝妙的办法,摹神绘影,写其形容。清人王夫之则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其意亦是。
那么,究竟如何捕风捉影呢?南宋罗大经出题而未解。他说:“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亦未知道妙云尔。”清人金圣叹语焉而未详。他只是说,捕捉这种若有若无的影像时,需要别具“灵眼”与“灵手”,而究竟这种灵妙的“手”“眼”为何物,他没有说。后来的毛声山则试图说明捕风捉影之法。他在评点《琵琶记》的一篇总论里说:“才子之文,有着笔在此而注意在彼者。譬之画家,花可画而花之香不可画,于是舍花而画花旁之蝶:非画蝶也,仍是画花也;雪可画而雪之寒不可画,于是舍雪,而画雪中拥炉之人:非画炉也,仍是画雪也;月可画而月之明不可画,于是舍月而画月下看书之人:非画书也,仍是画月也。”这里所谓“笔在此而注意在彼”,即是说明要用以形传神以实传虚的办法,把虚无恍惚的感觉中的“影像”捕捉住并表达出来。由于花之“香”、雪之“寒”、月之“明”是无定形之物,故而用实有之物来表现时,不是依靠实有之物的孤立静止状态,而是依靠实有之物之间的关系与动态,如花旁蝴蝶的飞动,雪中人的拥炉,月下人的看书,这都是通过“蝶”“人”的特有动作,表现了“花香”“雪寒”和“月明”的微妙境界。静止不动的、孤立的“蝶”“人”难以表达形迹缥缈的“香韵”“寒意”之类感觉,只有流变不止的动态才能生动地体现形迹不定的事物的神情。
如果说“捕风捉影”所捕捉的虽是“无形”却还是“有影”的事物,“无中生有”则要说明如何从“无”中生出“有”来。晋人陆机《文赋》有两句不寻常的话:“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明代张凤翼注云:“文章率自虚无之中以求其象,叩寂寞之乡而求音韵。所谓形其无形,声其无声也。”《文赋》的这两句话正是说明文艺创作过程中艺术形象从无到有的独特现象。今人钱钟书指出:“陆语自指作文时之心思。思之思之,无中生有,寂里出音,言语道穷而忽通,心行路绝而顿转。曰‘叩’曰‘求’曰‘课’曰‘责’,皆言冥搜幽讨之功也。”
苏东坡论画,主张“意在笔先”,必先“胸有成竹” 而后作画,这似乎在谈论“捕风捉影”的妙处。郑板桥论画,亦主张“意在笔先”,但又主张“胸无成竹”,这就是在谈论“无中生有”了。所谓“胸无成竹”,即是反对在创作中受先入为主的格套所拘,而主张随机应变,在即兴之中创造出独特的、鲜活的艺术品。板桥又认为,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说到底是一个道理。他在题画竹中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这一个道理,都是为了完美地表现画家心中的意绪才情。苏轼主张先立意而后运笔,郑燮则主张随意而运笔。其实苏轼所谓先立意之“先”,也不过只是一瞬间,“少纵则逝”,这同郑燮主张意笔同时运行,相去也不远,都有某种随机即兴性。
胸无成竹,颇能说明艺术创作的自然化工之妙。所谓天机自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郑燮题画竹说:“未画之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之后,胸中不留一竹。方其画时,如阴阳二气,挺然怒生,抽而为
(摘编自叶长海《读书谈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凡的艺术家比“庸工”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能够捕捉事物形迹之外的无定质、无定状的感觉或心象。
B.在毛声山看来,花容易画出,但花之香无法直接画出,可以通过画花旁蝴蝶的飞动来表现花之香。
C.对陆机文艺创作的观点,钱钟书抓住其中四个动词,强调文章创作时广泛搜求、苦思冥想的重要性。
D.“何敢妄拟前贤”,表明郑板桥虽有秉承先辈遗风的心志,但在画竹方法上略逊一筹而难以比拟前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捕风捉影”原指事物像风和影子一样虚无缥缈,与其在文艺创作中的含义不一样。
B.罗大经、金圣叹无法详细解释如何“捕风捉影”,他们的文论水平远不如毛声山。
C.根据语境,“叩寂寞而求音”中的“寂寞”并非孤单冷清的意思,而是指寂静无声。
D.即使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圆熟的艺术技巧,画家也不一定能达到随意而作的化境。
3.下列选项,最能表现画线处“艺术家的这种创作境界”的一项是(3分)
A.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王履《华山图序》)
B.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C.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汤临初《书指》)
D.总是写前一篇时,他不知道后一篇应如何;及至写后一篇时,前一篇已是写过。(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4.为什么说“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全文及以下材料,谈谈艺术创作中的虚实关系是怎样的。(6分)
实者虚之故不系,虚者实之故不脱。不脱不系,生机灵趣泼泼然,以坐挥万象将无忘荃蹄之极。(李日华《广谐史序》)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哭泣的耳朵
苏童
哥哥比弟弟大三岁,天经地义,哥哥应该照顾弟弟。但就说去白铁铺取水壶的事,早晨母亲出门前在厨房的小黑板上注明是哥哥做的事,一转眼,春风的名字已经改成了春生,是弟弟的名字。
下午弟弟去阀门厂游泳时路过了白铁铺,五个老头坐在闷热的铺子里,叮叮当当地敲着白铁,一台破旧的台式电扇坐在地上,摇晃着脑袋。好多铁皮桶、花洒、烧水壶堆在地上。弟弟看见瘦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刚刚修好一只铝盆。胖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在补弄谁的铝饭盒。逃亡地主背对着街道,用锤子敲一块圆形的白铁皮。资本家看上去最年轻,他戴眼镜,套着不知道哪里来到军用衬衫,还模仿炼钢工人,在脖子上系了一条白毛巾。他们四个人都埋着头劳动,只有门边的老特务抬起花白的脑袋,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他的左眼角有一块淤青,好像被人打的,肿着,右眼安然无恙,但弟弟清晰地看见眼眶里盛满了莫名其妙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