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236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三模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命、追求智慧的心路历程。人文语境是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集中表现出的文化、思想氛围,而中国哲学的创新在宏观演替上,表现为人文语境随着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
如果说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创发期,生命智慧的觉解过程主要通过诸子散文来叙述,民族精神迎来了“道德之意”的黎明曙光,那么,两汉是中国哲学的感通期,文人学者以堆砌辞藻、繁衍象数的辞赋渲染“天人之际”,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显露出繁杂和神秘的感应气象。提倡“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其《春秋繁露》便是先秦诸子学说的杂交产物,如《深察名号》是名家的手笔,《天地阴阳》是阴阳家的思路,《郊义》是儒家的章法。
两汉是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天文、历算、医药、诗歌和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经学儒术一旦成为“禄利之路”,哲学创新的灵感源泉很快就被穿凿附会的章句训诂淹没。汉末魏初,经术衰败,以品评人物“才性”为话题的清谈之风油然而起,学术思想转出一线生机。
魏晋南北朝属于国家分裂、政权更迭的动荡时期。在动荡中,个体价值独立,主体意识觉醒,学术思想活跃,哲学创新再度风起云涌。继先秦子学之后,玄学的兴起使该时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个思想解放、哲学创新的时代。与先秦的“道德之意”及其散文诗式表达相比,魏晋所辨析的“玄冥之理”显得格外抽象。然而,名教束缚的一时解脱毕竟给哲学思想带来了清新的自然气息,文学创作与哲理运思的巧妙结合,成为魏晋人文语境中最引人注目的表现。陶潜的田园诗篇和《桃花源记》是极富哲理内涵的文学精品,郭象的《逍遥游注》是最有文学韵味的哲学佳作。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高度繁盛时期,特别是唐朝,具有包容一切的恢弘气度。地域大开发,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给人文语境注入了新的思想血液和精神营养。“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歌创作是隋唐人文语境的主旋律。“古文运动”又让儒教伦理从烦琐的章句训诂中复活,仁义道德在主体精神的“性情之原”扎下新的根系。人文语境的包容大度、诗意韵律和智慧觉解,共同塑造了隋唐哲学的融和特征。儒教经过“古文运动”的复兴与洗礼,刷去了“禄利之路”的尘埃与泥泞,成为雍容华贵、不失气节的“洛阳牡丹”。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
材料二:
张立文先生的《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基于中国哲学自身“主体”的演进,论述了中国哲学思潮的系统、有序的发展历程。先秦“道德之意”的核心话题,目的是追求一个没有杀戮的和平安定的生存世界;两汉“天人相应”的话题,宗旨是追究人生存的根据,回应天人感应与相互制约的问题;魏晋探究人为什么活着、人究竟以何样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问题;隋唐“性情之原”的话题,追究人生在世行善积德、惩恶扬善、归宿何在的问题;宋元明清“理气心性”的话题,意欲探究人格理想的超凡入圣、为万世开太平的安身立命问题。而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带来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探究如何化解此危机以建构一个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和合世界。
同时张先生提出“讲自己”和“自己讲”。所谓“讲自己”,就是通过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来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讲自己”并不是“闭关自守”,而是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在知己知彼的互动中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自己讲”则是实现“讲自己”的方法,即所谓“以中解中”,就是以中国哲学的核心灵魂解释中国哲学。中华民族如果思想、学术观念、理念、哲学都照着西万讲,做西方的注脚,而无自己的个性、独特性、主体性,那么就会被排除于世界思想、哲学之林之外,犹如光辉灿烂的巨星坠落,而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归根结底,“讲自己”“自己讲”就是通过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文明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的精华互动会通起来,以激活和生成中华新哲学。
(摘编自张瑞涛《张立文学术创新撷要》)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散文表现出生命智慧的觉解,先秦时期的民族精神有了新变化,这是中国哲学创发时期的重要表现。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虽然令哲学产生了格外抽象的问题,但也使其暂时摆脱名教束缚而出现了新的气象。
C.唐朝时期,相较于成为人文语境主旋律的诗歌创作,让儒教重新焕发生机的古文运动更能促进哲学思想创新。
D.两宋以来的中国古代哲学,除一段时期表现出豪迈气概外,其创新精神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是逐步弱化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哲学作品样式受到人文语境影响,文学与哲理兼具的作品会出现在魏晋却不会出现在先秦。
B.宋明时期家天下的专制霸道和士大夫的因循保守,反而促成了商业经济发达和市民意识的觉醒。
C.材料二第一段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不断追求,从中可以看出寻找人的价值和归宿是其着重点。
D.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思想、哲学之林,取决于中国哲学能否真正“讲自己”和“自己讲”。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讲自己”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推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通过中西哲学比较、合作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B.汲取墨子“泛爱众,兼相爱”思想,研究“平等”“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C.弘扬“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精神,加深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
D.以“已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倡导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帮扶处世观。
4.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这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5.当今时代,要加快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文语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地的纸张
葛水平
①在辽阔的国土之上,石头,致密而坚硬的岩石圈,它构成了陆地上稳定的台地。上苍用它来撰写地球的历史,人类用它来撰写自己的历史。
②我走在云冈。武周山的激情和不绝于耳的喧嚣已经走出很远了。云冈,大地的纸张,在寂静与无声中托举起我的执念。我甚至感觉云冈千年之下还残留着古人触碰的指温,而我在每前行一步时,这样的感觉都在迫使我的血流加速,无法言说的力量在四周翻涌。
③几代人的情怀注入其中,让所有的行走者不安——在领受石头的言说并让它敲击灵魂时,语言的描述在此刻有多么苍白。没有色彩,太阳和武周山山脉就是色彩;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