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演练(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740字。
2025 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演练(二)
语文
2025.04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人工智能有能力参与知识生产时,人类的知识生产范式再一次来到了革命关口。在知识创新领域,知识精英一直在关注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以人文学科为例,20 世纪 50 年代,人文科学者与 IBM 合作,利用计算机为研究文本建立索引或小型电子文本库。20 世纪末、21 世纪初,伴随谷歌图书、维基百科等结构化数据库的建立,数字人文已成为一个跨学科领域。在计算方法从计算机科学领域外溢之后,人文学科又引入计算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从小规模文本数据、大规模真实文本,到大规模多媒体数据处理,甚至还出现了针对文化现象与历史研究的大规模文本分析、艺术视觉融合等,以及针对由个人体验、物理空间与技术空间共同形塑的文化观念的变迁与人类创造力变化等的探讨。
新一代人工智能向知识创新的渗透,意味着知识创新开始出现了本质性变革:机器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变成了伙伴介入人类的知识创新。对此,2018 年 8 月鄂维南院士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科学智能概念。需要说明的是,科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的总称,依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界传统上将其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只是,科学智能当下的努力更集中在面向自然现象。故此,如果我们把科学智能理解为理科智能,与之对应,可以把面向人类现象的机器智能称为“文科智能”。
为理解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在知识创新中的关系,需要先界定智能。尽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社会科学的各路专家对智能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可在不同中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智能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中,推理能力又是基础。简便的说法是,智能是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关联性集成。其中,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又是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前提。
当下发展的关键是,机器智能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类,以 GPT 技术路线为代表的汇集能力和综合能力也远远超过了人类,学习效率和推理效率正在快速提升。但是,调查发现,在知识创新中,机器智能依然是工具。尽管如此,科学家们的普遍共识是,理论上,人工智能可以计算完备的假设,重新定义科学直觉的本质与科学发现的过程。比如,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化分析和发现,系统、准确地搜索假设空间以确保最优结果,自主地发现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实现小规模科学过程应用的可靠、一致、透明、可复制等,并通过工作流程系统实现科学发现的自动化。在此意义上,理科智能是自然科学的新范式。文科智能的近期进展没有像理科智能那样有实质性推进,可学者们依然认为文科智能是知识创新发展的方向,在“素材—方法—理论”三角的逻辑一致性体系上深刻地改变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素材的变革,如研究者对文本的探索,也从传统的以诠释为导向的内容分析法转向以预测和因果推断为导向的大规模文本挖掘,以及前述的生成式素材。机器智能推动方法变革,不仅是作为数据采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人文从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至今,经过多次演变,核心始终是文本的诠释性分析。
B. 文科智能虽未取得理科智能那样的突破,但已实现文化现象与历史研究的全方位融合。
C. 机器智能凭借超强记忆与计算能力,可自主完成科学发现全流程的自动化操作。
D. 教育体系正经历颠覆性变革,“人—机—人”的互动将成为知识传播的基本模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鄂维南院士提出科学智能概念,并将其分为理科智能和文科智能两类。
B. 理论上,人工智能可能通过工作流程系统重新定义科学直觉的本质。
C. 文科智能将深刻影响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们认为它是知识创新的方向。
D. 人文学科对文本的探索正转向基于机器智能的预测和因果推断分析。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馆利用 AI 分析观众行为数据属于文科智能的典型应用。
B. 未来知识创新将呈现人类提出假设、机器验证假设的分工模式。
C. 乡村教师借助 AI 备课系统授课意味着传统教育形态的消亡。
D. 机器智能的推理能力缺陷将长期制约人机互生范式的发展。
4. 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人工智能如何推动知识创新。
5. 光明中学引入“AI 导师系统”,在一节语文古诗学习课中实现了“学生提问—AI 生成相关内容资料库并给出参考答案—师生协作分析”的新型教学模式。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实践是如何体现“人机互生范式”对教育体系的影响的。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知识生产中的革命性作用,提出了“人机互生范式”的概念。文章从数字人文的发展切入,分析了机器智能在理科和文科中的不同应用,强调了其在记忆、计算和推理能力上的优势。同时,文章指出教育体系正经历颠覆性变革,“人—机—人”互动将成为知识传播的基本模式。整体上,文章展现了人工智能如何推动知识创新与传播,并展望了未来人机协作的广阔前景。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多个信息的辨析能力。
A.“核心始终是文本的诠释性分析”错误,原文第五段“素材的变革,如研究者对文本的探索,也从传统的以诠释为导向的内容分析法转向以预测和因果推断为导向的大规模文本挖掘,以及前述的生成式素材”明确指出数字人文已转向预测和因果推断;
B.“已实现文化现象与历史研究的全方位融合”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甚至还出现了针对文化现象与历史研究的大规模 文本分析、艺术视觉融合等”,“出现”不等于
(二)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屋山桑(节选)①
张国龙
两个女孩沿着二龙河岸奔跑,柏树籽卖掉了,干粮、黄瓜吃光了,带的水早就喝没了,她们空着手一身轻。奔波了大半天,米李花跑起来并不吃力,但付晓珍崴了脚跑不大起来。米李花跑一跑就回回头,恨不得拖着付晓珍跑。
米李花脑子里乱糟糟的,想想这一段时间来忍受的热、苦和累,想想这一路的艰难,摸摸口袋里的钱,再想想老林中学,她还是忍不住抿嘴笑。她不放心把钱放进衣兜里,总担心一路跑着给跑丢了。她立即紧紧地攥着钱,汗水早已把皱巴巴的钱濡湿。她没有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