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年高考押题试卷(二)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24 20:35: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3 总计:1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190字。

  2025年高考押题试卷(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影视接受过程是一种审美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完成,不等于影视艺术活动的终结,而仅仅是开始。因为,进行影视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解读”、观赏的,只有当接受者(观众)实现了一定的艺术享受,取得某种艺术感觉时,影视艺术活动的过程才算完成或暂告结束。因此,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接受是紧密关联的完整的艺术活动过程。创作是接受的前提,接受是创作的目的,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和互为依存的关系。没有接受,创作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创作活动也受接受者的制约;而没有创作,接受就无从进行,同样,接受活动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创作质量的高低。
  影视接受过程也是认知过程,是接受者对影视艺术的意义进行感受、阅读、破译和解构的过程。丹-M。哈里斯说:“意义并不驻留在本文内部,它是在本文与观看者的互动关系中具体化的。”影视接受就是在这种互动中实现对影视艺术的具体把握。这种把握,在方法上,有感想式的,也有分析、批评式的;在方向上,亦是多维多向度的;而在把握的深度上,它既可停留于艺术层次,也可涉及思想层次、历史层次和文化层次。这种认知过程,在接受功能上,还将最终使作品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当然,在具体的影视接受过程中,这种价值取向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对于现代观众,在影视鉴赏审美的文化价值取向上,更多的人,则并非要刻意学到某种知识,受到某种教育,而是试图找到某种心灵的东西,以唤起自己的崇高情感或实现某种文化体验,或经历一场精神与感官的视听愉悦,并在影视创作者的“引导”下,实现对某种文化价值的认同或扬弃。
  影视艺术的接受活动(或称审美鉴赏活动),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甚至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一种更加形象、生动、具体的艺术情境中,影视艺术使人类认识着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了解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生众生相,体会、品味着银(屏)幕世界中的各种人生经历、人生体验并用这些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人生命运,丰富、弥补自己原本贫乏、单调、短暂、有限的人生经历,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和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自信,富有艺术色彩。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人们还用之支撑自己的人生勇气和信念,成为其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可以说,在调动人的各种审美器官和多种审美联想方面,影视艺术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使人类的艺术世界变得更加真实、生动和完美,也使人类的审美接受达到了以往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给予的境界。
  总之,如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所说的,影视艺术是“一项企业,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影视接受过程就是对这项“企业”的消费过程,是对一种艺术的审美过程,对一种语言的倾听过程,也是对一种存在的认知过程。
  (摘编自李丽芳、张永刚《影视艺术鉴赏》)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市场与口碑双重“神话”;宇树机器人扭着“赛博秧歌”登上春晚舞台;外国游客“中国游”邂逅首个“非遗版”中国春节;中国灯会亮相国外,吸引世界目光;2013年至2023年,我国累计出版文学图书超过57.6万种,累计生产电影9300多部,网络文学活跃作者累计创作作品上千万部……文化原创力的“一池春水”掀起层层浪花。
  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时代富于原创力的要素,总要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山海情》《人世间》等之所以热播,是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改变和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影视创作让接受者实现了一定的艺术享受,是因为作品的完成仅仅是开始。
  B.影视接受过程中,观众只能通过分析、批评式的认知方法实现审美价值。
  C.创作与接受是互动关系,没有接受者的需求,创作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D.现代观众在影视接受中更注重学习知识,而非追求情感共鸣或文化体验。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化原创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原创力的发展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捕捉时代要素,如《山海情》等作品的成功。
  B.激发文化原创力不要依赖资本和流量逻辑,而要将资源、资金、奖项等向原创作品倾斜。
  C.文化原创力的生发需要创作者的情怀与魄力,也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
  D.青年人才是文化原创力的未来,需鼓励他们求新求变,形成独特的文化表达。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与材料二核心观点交融的是()(3分)
  A.《流浪地球2》通过科幻叙事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外市场引发观影热潮,其衍生周边产品同步热销。
  B.一导演坚持实地采风三年创作扶贫剧,既获得专家好评又引发年轻观众对乡村发展的深度讨论与二次创作。
  C.某短视频平台推出AI影视解说功能,能根据用户偏好自动生成不同风格的解说词,点击量突破十亿次。
  D.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展览,游客通过VR设备可多角度鉴赏文物细节,相关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过亿。
  4、材料一中提到,影视接受过程具有“审美”和“认知”双重属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种属性的具体表现。(4分)
  5、材料二指出“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强调文化原创力需“嵌入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通过推动创作与接受的互动,激发文化原创力。(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镜中人影——我的诗词人生
  叶嘉莹
  讲我自己的诗词,我说那是“镜中人影”。为什么叫“镜中人影”?我觉得这个题目是我教书70多年来最难讲的一个题目。我教书虽久,但我向来所讲授的是古人的诗词。古人死无对证,就由着我“信口雌黄”,我可以随便发挥。其实自己的诗词是佛曰“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现在西方有很多现代的理论,例如诠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等。当我讲古人的诗词,我就通过语言符号给它种种的诠释。在诠释中,就有我作为读者的接受,我有很多诠释的自由。现在讲自己的诗有几点难处:
  第一,古人的作品,我可以选择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我觉得哪个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