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5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560字。
江苏省扬州市2025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25.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是“独自创发”型的。从古至今,随着中华民族的传承、繁衍和历朝历代的经营,形成了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也到达了与之毗邻的朝鲜半岛、 日本、东南亚等地区。
广袤而孤立的文明空间,独自创发的文化,表面看来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但这种统一性和整体性之所以不是僵化的铁板一块, 而是生机勃勃的活火山,恰恰是由内部的多元性和融合性形成的。以前我们经常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仿佛华夏文明都是从黄河中下游大平原上发祥的。其实诞生中华文明的摇篮很多,比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产地和稻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甲骨文里就有了“稻”字,但是水稻的栽培并不起源于黄河流域,而是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贡献。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 中国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或是从中原发祥后再向四周辐射的, 而是满天星斗、条块分布的。辽河、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流域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不同地域的古代民族也有差别。这些文化尽管自有其渊源和体系,却又相互影响,经过裂变、撞击和融合,不断组合或重组,突破了区域文化和血缘族群的体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构成了汉族与其他民族及其文化传统。所以,在中国大陆的内部各个大小水系发展起来的文明,逐渐向几个大的平原腹心地带扩张汇合,融成更大的文明,而这个更大的文明又凝聚形成一个更具有扩张力的中心文明,反过来影响更大范围的周边文明,将文明的版图逐渐铺开。其中构成“华夏”与“中国”概念的地区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一带,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中心文明地区。这里不仅出现了仰韶文化,也是夏、商、周统治的中心。秦汉以后, 中国形成了统一郡县制的政治与文化实体,一直到清代,历史学家常常以“中华帝国”称之。在这个辽阔的舞台上,尽管有地区和时代的差异,尽管有所谓“夷夏之防”,但历史证明,万里长城不仅没有隔绝“胡汉”,反而吸引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沿着长城地带既相互冲突斗争,又相互交织融合,用各自的民族文化,巩固、丰富、完善了中国文化的整体。
为什么这些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历史上更多地形成了融合的局面而不是分裂和排斥的局面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在黄河中下游大平原较早形成了大规模的文明,具有制度优势,对周边的文明产生了向心力和吸引力。此后经历了商、西周、东周时期,华夏、中夏、中华、中国、诸夏就成了由中原地区诸侯国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称呼,而周边的民族和小邦国就称为四夷。不过,这些四夷如果有“得志行乎中国”的雄心,大都自觉认同并发展华夏文化,惟有如此才能在进入“中国”后,获得合法的统治权。孟子说舜是个东方的蛮夷,周文王是个西方的蛮夷,他们出生的地点相去千余里,时代相差千余岁,但是他们都在中国实现了政治理想。春秋五霸中,有诸夏的齐国、晋国、宋国,也有南方的蛮夷楚国和吴国。楚庄王打败华夏老霸主晋国之后,在诸侯会盟时,一口气背诵了四首《周颂》里的诗句,表示不可炫耀武力,但却炫耀了他的华夏文化修养。
(节选自徐兴无《龙凤呈祥——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与精神》)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 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化虽具备统一性和整体性,但是并不僵化,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B.中华文明由特定水系区域起源并向四周辐射,形成了华夏文明的主导格局。
C.世界本“既无背景亦无中心”,故古代中国人从自己那一点观察是合理的。
D.相比于诉诸战争,古代中国人更愿意用文化的力量来威服异邦,传播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具有广袤孤立、独自创发、历史悠久的特点,辐射影响力到达多个邻国。
B.围绕长城实现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是修筑长城的初始目的。
C.古代中国人对中国的想象既是一个主观的地理空间构建,也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
D.华夏文化具有向心力,原因包括制度优势、文化认同以及统治权合法化的需求性。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华文化“内部的多元性和融合性”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培育的麦子、马、驴等动植物,历经夏、商、周逐渐进入中国。
B.《史记》记载:黄帝击败炎帝,擒杀蚩尤,成为华夏诸族的共主。
C.赵武灵王为战胜对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胡服骑射”。
D.仰韶文化将“花”奉为尊贵的神灵,故“华夏”之“华”有尊贵之意。
4.两则材料在论述时采用的视角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5.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这句话?并请在材料一中选取一例加以证明。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郭执事
陈元武
他是一个戏班的执事,执事就是一个干杂活的,得负责装台卸幕,唱词的幻灯片也全由他写,板正的隶书体。也在后台帮着给演员换装,乐器师傅有个内急,他还能上去替几锣鼓几梆子,二胡、京胡、三弦、扬琴、笛子、唢呐什么的都能来一下子。
剧场上他就算是除了导演外的主心骨,演员喜欢跟他交往,在戏词和唱腔上,他都能说出些道道来。戏台上角儿各有各的扮相台型,走步和唱腔都有着各自的招数。比如老生一上来,一副髯口少不了,灰白的或者全白的,老生走路是横着的八字步,一步一颤巍,胡子一绾就唱。文小生行头为褶子装,手持一把折扇,头上顶软翅方巾帽或者软幞头,走路是一字风轮步,步伐不大,两足交替迅捷,似小跑。方巾的软翅在脑后一飘一扬,唱腔高而清亮,用的是假声,讲究一个刚、劲、宽、亮。武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