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610字。
湖南省邵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大学生:“道德之子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首先,明大德,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第一要义。只有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拔尖创新人才才是人民所盼、社会所用、国家所需的栋梁。其次,守公德,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品质。一个人既要志存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具有社会公德心,先扫一屋再扫天下。再次,严私德,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准则。个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提升整体素质。一个人,只有守好以上“三德”,才能在如今东西方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政治认同,才能在优秀传统美德与现实物欲横流的博弈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理想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社会现象变幻莫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信息时代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令人目不暇接。况且,大学生又面临求学、择业、交友及“三观”形成等多方考量,被疑惑、彷徨、焦虑等困扰在所难免。当下青年人尤其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要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正确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这实质上是指明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青年人大有前途,关键是要方向明,路子正,善吃苦,能守恒。无论是担当实现“中国梦”的重任,还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无论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昔日光辉,都离不开青年一代积累知识、打牢基础,只有勤学苦读方有望实现。
(节选自李祖超陈欣《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材料二:
“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人才规模指数排名世界第一,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第四十位,诺贝尔获奖总数排名第二十二位。”由此可见,我国高端人才的数量与人才规模是极不匹配的。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重知识传授、应试训练,局限于校园内的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先进企业的合作培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基础性意义,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品质。
B.材料二指出我国部分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训练,忽视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C.材料三中,全国人大代表金力认为,优化招生选才制度的关键在于减少考试成绩的影响,增加综合素质的考察。
D.材料三中,丁奎岭代表提出以科研项目和实践成果为核心,替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评价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面对纷繁的国际局势,青年应具备犀利的眼光、清晰的思维,辨明方向,认清形势,这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B.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我国高端人才的数量与规模不匹配。
C. 某省实施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合作,允许优秀学生在数学、信息学等领域跨学段选修课程,这符合材料三的协同育人模式。
D. 三则材料结构一致,均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层次分明;均采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D.“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4.三则材料都谈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某中学团委拟举办“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之路”主题辩论赛,辩题为:
正方:拔尖创新人才应优先培养道德素养
反方:拔尖创新人才应优先培养创新能力
请结合三则材料,为正方撰写一辩陈词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姐的瓜蒌儿
赵成
八九月天气正热得人穿不得衣物的时候,马姐的瓜蒌儿也到了成熟的最好季节。偌大的瓜蒌园,树藤上挂满了鹅蛋大的瓜蒌儿,风一吹,像整群整群的猕猴攀着树枝活蹦乱跳。
这天一大早,住在集镇上忙销售的马姐就被看园子的二叔打来的电话吵醒了,说是昨晚上几个偷瓜蒌儿的人被抓到派出所了,领导说破坏了营商环境要从重处理……马姐赶紧开上自己的红色江淮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