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2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21 20:44: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4 总计:1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8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 (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对比。希腊神话里的天帝宙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他率奥林匹斯山众神反叛了巨人族的统治,才夺得了天帝的宝座。就连失败的反叛者,也往往能坚持到底。最著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英雄,更车载斗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总是不甘雌伏地和命运挑战。“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一个主要灵感源泉。反叛英雄所以在西方神话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也许就是这个缘故。
  【甲】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有个很好的例子。“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天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由于天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比天帝更强”的机会,因此愚公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反叛者。这是一个天帝和反叛者妥协的好例子。前面提到的孙悟空和哪吒,其实也不曾完全失败。天上的统治阶级接纳了他们,使他们也享受到了部分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妥协的明证。当然孙悟空也必须妥协,取消“齐天大圣”的尊号,哪吒也必须向他的老子低头。除了太弱的反叛者被公然消灭之外,比较强一些的反叛者,都通过妥协的方式在众神里取得适当的位置。
  这已足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了。中国人不认为命运完全不可改变,也并不大胆地肯定命运完全由个人控制,却现实地承认,命运是“天”“人”妥协的结果。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择善固执”的英雄。为维护“正统”而舍生取义的英雄实在太多了,要紧的是,“保卫正统”是可以的,“反对正统”却不可以!即使开始时不是“正统”,在取得统治的地位后,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统”,乃至祖先都必须是神人所孕等。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反叛者,一转眼就置身神之列,恐怕也有“正统”的观念作祟呢。
  中国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人口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与天争利”,如何养活自己上头。“天”“人”妥协,是几千年“靠天吃饭”积累下来的经验。至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到今日还是如此。在调整人际关系上,自然更需要“妥协”“迁就”的观念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一直存在“平衡”“谐和”的概念。所以这儿所谈的“妥协”,是指为结合一个复杂的社会,使之运行不息,在人与人之间所必须存在的互谅。历史上中国一向不曾遇到相等的敌国,因此倾向使用“妥协”的方式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是可以明白的。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已不再是“中”国,而必须和世界各强国竞争,维持自己的生存,“平衡”“妥协”的哲学观不再适用,也是可以明白的。不过某些思想的方式,是否影响了中国人在艺术上及科学上创造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决定了。
  (节选自张系国《也是神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辨,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说来,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们的确也把痛苦归之于天命,但他们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神话中,富有反叛精神的天神、人类英雄比比皆是,即使是失败的反叛者,也能坚持到底。
  B. 作者用孙悟空等例子说明中国人并非宿命论者,正因为天上的统治阶级的妥协,使得中国神话缺乏彻底的反叛者。
  C. “平衡”“妥协”的哲学观虽在近代中国遭遇瓶颈,但其对艺术及科学创造力的消极作用是长久而深远的。
  D. 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不但是文学的,更是文化的,涵盖哲学、农业生产、伦理等多个范畴,兼有对传统文化的内省。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提到“宿命论”的目的和方式并不相同,材料一是从反向切入,材料二是从积极层面进行评价。
  B. 材料一用“愚公移山”论证天人妥协的必然性,材料二用“子不语:怪、力、乱、神”印证中国人排斥玄思。
  C. 材料一“用妥协维系社会平衡”与材料二“用很强的道德感代替宗教狂热”,分别与“秩序”“伦理”观念相关。
  D. 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神话对比揭示文化差异,材料二借助基督教与希腊神话反衬中国伦理的独特性。
  3. 下列最不适合佐证材料一“妥协”“平衡”的哲学观的一项是( )
  A.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B. 《山海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C. 《水浒传》中,宋江在宴饮时吟诵的《满江红》中有“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一句。
  D. 《史记•高祖本纪》载:“(帝)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4. 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有何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中国人的命运观与西方人的命运观,并谈谈前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对命运观的差异。材料一通过神话对比,揭示中国“天人妥协”的哲学观,强调社会秩序与平衡;材料二则从伦理学视角,分析中国人“乐天知命”的务实精神。
  两文都触及传统文化核心:前者展现妥协思维的历史成因,后者凸显道德伦理对宗教的替代。共同勾勒出中国人特有的现实理性与中庸之道,这种文化特质深刻影响着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表达。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也能坚持到底”过于绝对,原文是“也往往能坚持到底”。
  B.“正因为天上的统治阶级的妥协,使得中国神话缺乏彻底的反叛者”以偏概全,“缺乏彻底的反叛者”的原因还有反叛者的妥协,归根结底是“妥协”“平衡”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灯
  沈从文
  两年前我就住在这里,在中国公学教了一点书。仍然是这样两间小房子,前面办事后面睡觉,一个人住下来。那时正是五月间,不知为什么,住处的灯总非常容易失职。一到了晚间,或者刚刚把饭碗筷子摆上桌子,认清楚了菜蔬,灯忽然一熄,晚饭就吃不成了。有时是饭后正预备开始做一点事或看看书的时节,有时是有客人拿了什么问题同我来讨论的时节,就像有意捣乱那种神气,灯会忽然熄灭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