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5月考前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1800字。
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5月考前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并在答题卡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作为如今最为强大的内容生成工具,各类AI 在信息生态循环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它们既被认定为当今信息环境中最为活跃的污染源,却又是信息污染的隐藏受害者。
生成式AI作为污染源饱受诟病,其无法去除的“幻觉”问题使其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凭空创造出看似合理却完全虚构的信息。大语言模型的核心算法目标是预测和生成“最可能”的内容,这些错误往往还被包装在流畅的语言与结构化的逻辑中,极具欺骗性,让缺乏相关知识的用户难以察觉。
如果说文本回答的污染已经足以令用户担忧,那么AI在图像、音频、视频方面的多模态生成则让信息污染的范围扩大了几个维度。在历史上,每一次传播媒介技木的进步都在改变着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 而这种多模态生成的污染则可能让之后我们感知真实的本能也被迫发生改变。
事实上,只将AI 认定为污染制造者也过于片面了,AI也是信息污染的重要受害者。
生成式AI的本质是模仿训练集中的文本进行文字续写,因此会表现出和训练集文本相似的特性。由于大多数AI都使用了历史和网络中的大量文本进行训练,很多历史偏见很容易被吸收进模型的训练集中。虽然对文本进行人工标注和精调可以一定程度上修正这些偏误,但一方面对如此大量的训练文本进行人工标注需要大量成本,另一方面这种批改错题式的解决方案无法彻底解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高质量的人类原创内容被AI 大量消耗,AI 想要获得新的数据进行训练,就不得不从互联网上爬取新的内容,而AI生成内容越来越多地充斥着互联网, 未来AI 的训练数据将不可避免地包含AI生成的垃圾内容。
当这类生成的数据污染了后续模型的训练集时,会让模型逐渐丢失掉真实数据中的概率相对较低的的信息,发生退化。比如前文是“猫吃了……”,原本的真实信息下文概率分布从高到低可能是“鱼”“罐罐”“老鼠”“毛团”“一惊”等,但在模型反复以自己的输出为训练集进行训练后,概率较低的“毛团”和“一惊”可能就会丢失,模型的输出将会趋近于同质化。加上幻觉的污染,模型也会在训练中接触到更多完全错误的数据,迭代多次后,模型生成的内容可信度也会越来越低,这就是所谓的“模型崩溃”(Model collapse)。
这种模型崩溃是AI 作为污染受害者的最终体现,当AI 逐渐远离人类原创的高质量内容,它的输出也会逐步同质化和平庸化,就像一幅不断被复制的画作,每一次复制都失去一些细节与神韵,而当AI不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作时,它的生命周期也将随着这个污染怪圈走向尽头。
如果说AI是信息污染的污染源与受害者,那么在这个污染系统的另一端,人类既是无意识的盲从者,也是幕后精明的操控者。
人类的大脑天生有着认知偏差,这是我们处理复杂信息流做出决策的基础。面对无边的信息海洋,我们本能地寻找认知的捷径。其中之一就是诉诸权威。而AI 以表面的客观性和无可比拟的知识面广度,正在成为新的信息权威,“AI说的”正在替代“百度说的”,被用作论据的权威依据。
这种对AI的盲从源于多重的心理机制:一种是自动化偏差,我们总是相信机器比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I 是信息污染的污染源与受害者,在复杂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其盲从与操控是相互强化的闭环。
B.模型生成内容的可信度跟人类原创内容有关,AI 凭借表面的客观性和知识面广度,正在成为新的信息权威。
C.在流畅的语言与结构化的逻辑中,AI的文本回答极具欺骗性,也可能改变着我们感知真实的本能。
D.当代信息污染难以治理,其核心原因是人类受经济利益驱动,更为主动地去操控信息生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成式AI会表现出与训练集文本相似的特性,其生成内容有很多历史偏见,也将包含AI生成的垃圾。
B.“AI 说的”被用作权威依据,这种盲从源于认知负担转移,与大脑天生的认知偏差有关。
C.算法推荐系统根据人类偏好推送的内容,使信息污染稳定循环,最终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
D.人类更为主动地操控信息生态,致使信息污染进一步传播,也将直接导致AI的生命周期走向尽头。
3.下列对材料表达方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AI文本回答污染与多模态信息污染的危害,表明多模态生成污染之厉害。
B.文中举例子说明模型反复以自己的输出进行训练的后果,让人们理解模型逐渐丢失信息,走向同质化的过程。
C.文中以一幅不断复制的画类比,说明远离人类原创的高质量的内容,AI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D.文中采用分类别的方式介绍盲从AI的心理机制,解读人们用“AI说的”作为权威论据背后的心理原因。
4.有人认为“AI与人类之间形成了信息的污染循环”,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4分)
5. AI 让互联网沦为“信息垃圾场”,请根据材料分别以正方或者反方的身份进行一辩陈述,列出陈词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钟表 寇建斌
①屋子忽然空了,满耳朵细碎声响,连窗外的阳光也凝固了,树像被制成了标本,叶子僵着,纹丝不动。一切都变得不同寻常,好像不知不觉间跨入了另一个时空。温姨想,在她午睡这段时间里,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温姨稳稳神,开始巡视她的领地。主卧室门关着,跟她睡前的一模一样。另一间卧室也关着,还是老样子。卫生间、厨房也没变化。客厅一目了然,没有任何挪动的迹象。家里没别人,少有人来,连小偷也懒得光顾,能有啥事发生呢?温姨颓然地坐在沙发上。②屋里的物件已被她的目光打磨了几十年,打磨得失去了本色,又有了包浆,哪怕是一枚纽扣,她闭着眼也能找到。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