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5年高三四模检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120字。
山东省泰安市2025年高三四模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演讲打破文本的“单向传播”模式、时空距离与主客划分而交融共生,走向一种互动、共享、共创的文学体式,搭建起一个“文化现场”。当文学创作者以演讲者身份从纸后行至暮前,“作者”在谈笑风生的讲演之间建立自身主体身份。读者一般是“非现场的”,听众就在现场,这时的“阅读”就不再是“读后有感”,而成为一种即时性反馈,如何讲得“有意思”成为演讲者身处这个“文化现场”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实现方式则不仅指向话语本身,更指向一种具有本体性特色的讲演策略,旨在短时间里触动听众内心。
演讲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演讲者的观点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而声音一般情况下具有即时性和不可回溯性。为确保听众能够迅速理解演讲内容,演讲者必须注重逻辑性构建,“内在逻辑便是演讲内容的构筑框架,是联系演讲内容的纽带,是构成演讲整体美的主要因素”。演讲还具有现场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性。听众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判断和知识储备对演讲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并通过表情、动作甚至语言来反馈对演讲内容的态度。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现场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演讲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与听众的双向交流。
要引人入胜,形成良好的现场互动,自然要求演讲者融入足够的情感,鼓动性是演讲的显著特点。演讲者的形象塑造、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体态展现,以及演讲内容的结构安排、节奏掌控、情节设计等因素,都能牢牢吸引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
这种面对面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要求演讲者除了具备学问精深、口才出众和心怀真知灼见的客观标准外,还需要开诚布公、坦诚内心,而不是流于套话、空话。好的演讲是至情至性之语,将个人性、学术性与公共性紧密结合,正如学者唐涤非所说,“使听众在听的一瞬间,感动起来,心悦诚服地接受一种主张,同意一种见解,改变一种观念、一种感情、一种态度”。由演讲者的声音、表情、姿态所同构的演讲行为,通过视听共在的体验和真挚情感的渲染,使听众获得一种具身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周围世界借由媒介进行内化的状态,从而实现环境和人的相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当听众深度融入这一个“文化现场”中,就能更进一步进入“互动情境”中,成为演讲本体的一部分。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记录了一次演讲的现场趣事。在名为“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的演讲中,当他谈到《唐诗三百首》未收录李贺之诗时,现场一位南京大学的学生从随身背包里掏出一选本进行反驳。以此为引,莫先生细致讲解了文献选本的客观性、严谨性,不可不谓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听众以反驳的方式参与文学演讲之中,成为演讲的“共创者”。
(摘编自陈佳冀《文学演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材料二:
就传播方式而言,文学演讲是一种有声的情感传递和思想交流,通过新媒体的有效传播,重新建立起文学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也改变文学的阅读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近些年来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文学演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文学演讲往往比纸本文学作品更快速地与“读者”建立起互动关系,让严肃而深刻的文学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文学演讲打破文本“单向传播”模式,使作者与听众在“文化现场”中实现互动、共享与共创。
B.材料一中演讲者需注重逻辑性构建,是因为声音的即时性和不可回溯性要求听众快速理解演讲内容。
C.材料二中新媒体传播使文学演讲突破了固定的时空限制,重构了与读者的联系,反而削弱了互动性。
D.材料二中陈平原认为文学演讲的理想状态是演讲者的“谈吐自如”与听讲者的“莫逆于心”的结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演讲者的演讲若流于套话、空话,而非至情至性之语,则难以让听众产生共鸣与认同。
B.材料一中莫砺锋的演讲案例表明,听众的当场反驳能够激发演讲者更深入的阐释,形成生动的互动现场。
C.材料二中文学演讲正在以自己独特的形态弥合文学创作与阅读的距离,改变创作者与阅读者的角色。
D.材料二中网络留言区的虚拟互动,因缺乏真实情感,很难建立文学演讲的“在场”情感链接。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文学演讲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林庚《说“木叶”》通过专业考据完成学术报告,未设置听众互动环节。
B.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以幽默自嘲展现“坦诚内心”的演讲态度。
C.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用生活实例论证观点,体现演讲的“逻辑性构建”。
D.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以激昂的情感揭露反动派暴行,彰显演讲感染力。
4.两则材料均谈论文学演讲,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4分)
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莫砺锋的这段演讲体现了演讲者的哪些能力?(6分)
文学作品是否好,不在于他的数量,而在于它有没有经典作品。我们现代社会长篇小说的写作量越来越多。据统计,去年全国出版的长篇小说已经超过了1000部。但是经典很少。再举个例子,古代写诗的人最多的是谁?
对,是乾隆。也有人说是陆游,陆游的诗确实很多,一个人写了9000多首,但经典也很多。写诗最多的人还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据统计超过了4万首。一个人就写了接近全唐朝的诗,问题是,乾隆皇帝的诗好么?当然不好。乾隆的诗我说他不好,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因为我确实读过一些保存在清宫中间历代传世的名牌上面,我去过几次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有很多珍贵的名画,非常煞风景的是,这些名画上面都被乾隆题了诗。字写得老大,还写在中间。他的诗不好。所以数量多是没有意思的,主要要好。
(摘编自莫砺锋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演讲《唐宋诗词与现代人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泥腿子
吕翼
魏加国似乎很久没有回家了,撇妻子的春玲开始揪心扯肠。 自打儿子上了大学,春玲的心,一半给了远方的儿子,一半给了驻村的他。魏加国一般晚上会和春玲视频,说说家事……看到他满脸疲惫、虾腰虾胯的样子,春瑏就疼他,提醒说:“泥腿子,用烫水,泡泡脚。”
魏加国常年在地里摸爬滚打,脸庞和胳膊黑得像刚从非洲来。身上落满泥灰,那双脚,常常沾水糊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