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670字。
陕西省安康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论仁,多因材施教,会根据提问者的性情、志向、程度来指点。“颜渊问仁”章是孔子少有的关于仁的正面回答。颜渊以好学著称,闻一知十,提问能切中要害。问难愈多,夫子的回答则愈显精微;回答精微,则仁道的传得者愈众。颜渊问仁,在得到夫子“克己复礼”的回答后,又立刻“请问其目”,然后才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勿”之教,可谓学生善学,老师善教,由此生发出孔颜授受、师生相印的乐趣,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之乐,莫过如此。
从主题上看,该章阐述的仁礼关系既是关键处,也是争议处。关于“克己”为本还是“复礼”为本,历来争讼纷纭。此立场的选择还牵涉对下一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解释。不过对于理解仁与礼的关系而言,这些争议反倒是次要的。因为,无论是“以仁释礼”抑或是“以礼成仁”,无不是针对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现状而展开的。礼崩乐坏的快乐,表现为视非礼之舞,听非礼之声,言非礼之时,动非礼之辂,要么源于放纵欲望,要么来自破坏规则,唯有在这样的现实处境中,方显疏食饮水、箪食瓢饮的快乐有多么难能可贵。
如果说“颜渊问仁”章体现了孔颜授受的内圣之学,那么“颜渊问为邦”章则对应孔颜授受的外王之学。颜渊以治国理政问之,孔子以礼乐答之。礼有文质之分,乐有淫正之别,当因袭损益,以通古今之变。损益、通变须有一尺度,仁即礼乐的尺度。当一个人以仁心行时、乘辂、服冕、乐舞,不违仁、不越礼,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亦乐乎?面对礼崩乐坏、众生皆苦的生活现实,孔颜师徒没有选择在现实的困顿面前放纵欲望,也不像佛老之徒在伦常日用之外追求别的乐处,而是力行仁道以充实礼乐,在忧患中实现人生乐境。从这个角度看,孔颜之乐确实与孔颜授受的好学乐教有内在联系。
(摘编自王江涛《好学乐教与孔颜真乐》)
材料二:
颜回身居陋巷,处之泰然,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故而夫子贤之。但颜回究竟因何而乐,破解之道也就成了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一个人的心性和品德,甚至成了时代精神的风向标。
第一,乐天。颜回安于穷困,与孔子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唯他能与夫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颜回顺乎天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老师的孔子善教,作为学生的颜渊善学,这在颜渊“问仁”而孔子给出“四勿”之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B.与放纵欲望或破坏规则的视非礼之舞、听非礼之声、言非礼之时等相比,人们在疏食饮水、箪食瓢饮的时候更快乐。
C.颜回之乐与孔子之乐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因为颜回身居陋巷,处之泰然,箪食瓢饮,不改其乐,颜回被孔子赞为“贤”。
D.“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表明孔子制礼作乐而构建文化事业的作用,如孔子考证古人邪正使乱臣贼子改邪归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回好学,闻一知十,提问能切中要害;颜回还乐学,博文约礼,进而不止,不知疲倦。
B.可以认为“颜渊问仁”“颜渊问为邦”两章分别体现了孔颜授受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学。
C.颜回“乐天”,体现在顺乎天时、身心谐和、从心所欲、不迁于物、与天地同流等方面。
D.孔子赞成曾点的原因是“风乎舞雩,咏而归”蕴含着通过文教而风化天下的入世理想。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颜回(颜渊)“乐道”的一项是(3分)
A.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B.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夸耀)善,无施(夸耀)劳。”
C.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较短的时间)至焉而已矣。”
D.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孔子和颜回,但阐述的主要内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来谈论学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学习上“乐之”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上岭网红
凡一平
上岭村今天格外红火,热络。各地前来祝贺黄善的粉丝和网红络绎不绝,黄善不得不把车停在学校。他拎着那大半桶黄鳝往家走。摄像师这时开启直播,山清水秀的上岭村因为黄善和一桶黄鳝进入大众的视野。从学校到黄善家短短五分钟的路程,直播间涌入了三万人。随着粉丝和其他网红的涌入,直播间人数急剧飙升,达到“十万十”,并且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