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570字。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1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断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种老师的标准很高,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要是“闻道”者,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这也充分说明,“师”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有特指的。
与此相关的是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老师,是借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除疑惑的人。”这一句揭示的是老师的职能,其中,“道”为孔孟之道,“受”通“授”,“业”指儒学经典。这种诠释出自曾国藩:“传道,谓传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授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吴小如先生,他在《读韩愈〈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承首句“古之学者”言之,言学者求师,所以承先哲之道,受古人之业,而解己之惑也。并不是传道于人,授业于人,解人之惑也。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究竟如何正确理解,不可不辩。
韩愈以廓清佛老思想和恢复建立儒学道统为己任,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俨然以继承道统者自居,他第一次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传承,他把道统上溯到尧舜禹和周公,说明他建立的道统源远流长。因此把韩愈所传之道仅仅看成是孔孟之道,恐怕不全面。韩愈在《进学解》中,借诸生之口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即诸子之书)。”这说明韩愈提倡以儒家为主,旁采百家。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肯定孟轲、荀子外,也肯定墨子、庄周、屈原、张仪、苏秦等,又在《答侯继书》中,自述学习态度:“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由此可见韩愈兼收并蓄的胸怀。
曾国藩的解释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把“受业”理解为“授业”。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文鉴赏辞典》在《师说》的注释中就把“受”看成通“授”。在《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中,直接把“受”改成“授”。这值得商榷。其一,从版本看,宋朝末年廖莹中的世采本《韩集》,近代古文名家马其昶及其长孙马茂元教授整理的《韩昌黎文集》用的是“受业”而不是“授业”。其二,“受”不是“授”的通假字。“授”是“受”的后起加符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受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为相符一也。”“受”本身包含接受和给予两方面意思,也就是所谓施受同辞。即你施与我,对我来说是接受,对你来说是授予。古字形上面“爪”即手,下面是“又”,亦为手。 中间部分即接受和授予的东西。“授”与“受”不是通假!何况,在《师说》中,韩愈是把“受”与“授”分开的。文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里用的是“授”,即教授学业之意。开头的“受”不能解释为“授”是很清楚的,解为“接受”,也不准确。“受”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学习。这种用法在唐以前很常见,如晋朝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其中的“受”就是学习的意思。“受业”即学习“古文六艺经典”。而在领悟修己治人之道和学习经典过程中,必然有疑惑,“解惑”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解此二者之惑。 因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正确的理解是:作为一个教师,自己要肩负起复兴道统的责任,学习古文六经之业,解决求道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摘编自李建明《韩愈〈师说〉之“师”新解》)
材料二:
治文学应该略通小学,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小学”指的是文字学(字形结构)、训诂学(语义演变)、文献学(版本校勘)。我在学校教书的时候就强调这个问题,中文系一般分为文学专业和汉语专业,我在文学专业,教了一辈子中国文学史,但是我总强调: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对汉语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建明认为,《师说》中的“师”指那些学有所成、满腹经纶,并且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闻道”者。
B.韩愈在《原道》一文中,主张自己所说的“道”并非是“老”与“佛”之道,足见他以继承道统者自居。
C.李建明认为,《师说》中的“道”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孔孟之道”,其范围应该比“孔孟之道”要宽广得多。
D.材料二认为,学术论文也应该重视文采,倘若只是写得四平八稳,这样的论文往往是难以广泛传播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上认为“受”与“授”通假。
B.曾国藩诠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突出了老师的职能;吴小如则认为该句是从求学者的角度来说的。
C.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的理解,李建明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但却有助于启发我们更深入地探究。
D.倘若司马迁不是位大文学家,他是写不出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流传千古的《史记》的。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由魏晋氏以下,……以为狂人”,主要目的是论证“师”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有特指的观点。
B.材料一针对曾国藩以及吴小如先生的看法,既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也通过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C.材料一围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的内涵、“道”的涉及范围及如何“受业解惑”进行分析。
D.材料一大量引用史料,丰富了文章内容,并逐点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4.吴小如认为,治文学应该略通小学。这一主张能否在材料一中得到体现?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5.从材料一来看,李建明具有怎样的治学精神?请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
纪红建
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人不想走。
——题记
大兴安岭的夜,宁静纯美。
看不到任何人为的光线,却时不时传来风吹林海的阵阵涛声,隐约听到百米之外阿巴河潺潺的流水声。这种宁静,这种纯美,令初次踏入这片土地的我沉醉不已。
“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