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19 21:29:1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40字。

  江西省赣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说明:   
  1.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唐代长江流域城市的繁荣发展,除了当时开明的政治和开放的国策之外,文化和人才也是重要因素。无论是文学史上素来受到赞誉的 “盛唐之音”,还是代表着唐代城市主流和最高发展水平的长江流域城市,实际上都离不开唐代文化以及作为文化主体的人。
  在大历史的视野里,自四千年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确立至隋唐以前,黄河流域城市曾经历了三千年的繁荣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原文化的有力支持。而长江流域城市之所以不能与黄河流域城市相比,则与此时期中国文化 “南弱北强” 的总体发展格局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在学界已是共识。实际上,在长江流域城市超越黄河流域城市之前,就出现了 “长江文化超越黄河文化” 的变化。
  与长江流域城市的发展一样,长江流域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历程,且具有更加明显的渐变特征。关于古代中国的文化空间格局,主要有 “六大区系” 说和 “七个文化圈” 说。前者由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即 “(一)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区系;(二)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区系;(三) 以关中 (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系;(四)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区系;(五)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区系;(六) 以鄱阳湖 — 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区系”。后者为李学勤先生提出,认为东周时代中国形成了七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和秦文化圈。在 “六大区系” 中,有两个位于长江以南;在 “七个文化圈” 中,有三个位于长江以南。这说明此一时期的长江流域文化尽管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仍弱于黄河流域。这种 “南弱北强” 的态势和格局,在此后又延续了数百年。
  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在局部互有消长,出现了 “黄河流域日衰而长江流域日新” 的趋势,这与此一时期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人口等由 “沿东西向转移” 演化为 “沿南北向转移” 的历史进程是高度一致的。这一时期的长江流域文化,还处在对黄河流域文化的接收、消化和学习过程中。
  有唐一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变迁的重要界碑。其转折点即 “安史之乱”。自此以后,中国南北文化的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黄河文化日趋衰落,长江文化蒸蒸日上。同时,和唐代长江上中下游出现了成都、荆州、扬州三大中心城市一样,在长江流域文化方面,也形成了三个内涵深厚、富有活力的区域文化,即上游的四川文化、中游的江汉文化和下游的两浙文化。这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发达的城市离不开长江流域同样发达的区域文化。
  人是文化的主体。唐代长江流域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是长江流域文化发展的杰出代表。如在长江上游的 “四川文化区”,主要有益州、梓州、绵州、阆州等城市。唐诗是唐代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少年李白曾隐居于今四川江油大匡山,后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成为一代诗仙。杜莆于 “安史之乱” 后入蜀,在今成都市青羊区结草堂而居,创作了被称为格律诗之最的《秋兴八首》。唐代蜀地其他著名的诗人还有很多,如陈子昂、薛涛等。在长江中游的 “江汉文化区”,荆州与襄州是该地区的中心,荆州治所江陵以文教发达著称。襄阳自古是长江中游重镇,其进入新旧《唐书》列传的人物,有张柬之、杜审言、孟浩然等 13 人。在长江下游的 “两浙文化区”,人文之盛,蔚然大观。长江流域的人才一直长盛不衰,这也是长江流域城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 摘编自刘士林《唐代长江流域的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黄河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远古时代成功孕育了中国古代城市这个重大载体。
  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城市重要诞生地,与黄河流域在远古时期发生的 “农业革命” 密切相关。作为人类早期的大河文明之一,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在距今 7000 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文明。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口的繁育增长,规模较小的原始聚落不断扩大、开枝散叶,农业逐渐成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产生的主要动力和加速器。黄河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仅直接影响了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和模式,也深刻参与了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形态建设和功能
  ”,其中的 “诗” 即《诗经》,《诗经》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实践。其中的 “子” 指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提出和阐释的学说、思想、准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均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刘士林《黄河流域城市的历史起源与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秦汉之前,中国文化呈现 “南弱北强” 的格局;此后这种文化格局渐渐变化,至唐 “安史之乱” 后变为 “南强北弱”。
  B. 唐代时成都、荆州、扬州三大中心城市的出现,促进了当时四川文化、江汉文化、两浙文化这三大区域文化的形成。
  C. “四川文化区” 诞生了李白、陈子昂、薛涛等著名诗人,杜甫也曾在此间活动,这说明它是当时最有活力的文化区。
  D. 黄河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作用重大,它不仅孕育了中国古代城市,还决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建设和功能构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长江流域城市的发展和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具有共同点,即历程漫长、具有渐变性。
  B. 长江流域文化在发展中吸收了黄河流域文化,这可为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提供佐证。
  C. 长江流域城市的起源晚于黄河流域城市,但后来经过长期发展超越了黄河流域城市。
  D. 随着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由繁华走向衰落,黄河流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也渐趋衰落。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提及 “六大区系” 说和 “七个文化圈” 说,旨在论证此时长江流域文化总体上仍然弱于黄河流域文化。
  B. 材料一以文化以及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为视角来研究唐代长江流域城市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
  C. 作为学术论文,材料二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如第一段中 “之一”“成功”“重大” 等词语的运用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中华文明的源流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4. 材料一思路清晰、脉络分明,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 分)
  5. 有人曾提出 “经济决定论” 的城市发展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变迁现象对这一观点作简要分析。(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金光闪烁
  汤成难
  陈素珍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脏乱房间,她今年五十四岁,庆幸自己能找到这份工作。从储物间里拿出打扫工具,一间间地敲门,她每推开一扇门时,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好像在自己家里似的。每一个房间都是她的孩子一样,尤其是走廊尽头的 8206,是所有房间里最便宜的,没有阳光,卫生间局促地缩在门后 —— 特别让她怜惜。
  今早 8206 的门竟然被锁上了,陈素珍敲了敲,没人应声。她用钥匙打开,发现地上已经躺了两只旅行包了 ——8206 有新房客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