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5届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400字。
贵州省安顺市2025届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用2B铅笔将客观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用黑色水性笔将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姑且把诗人所要说的思想和情调叫做意境,把他所说出来的叫做语言。‘这两种成分本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分剖。不过为说话便利起见,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开来说。诗的难懂在语言亦在意境。中国人向有“言近旨远”的说法。在言近旨远时,语言的易懂不能保障意境的易懂,陶渊明的诗可以为例。但是“旨远”有时可以“言近”,亦有时不可以“言近”。意境难,语言也往往因之而难,李贺和李商隐比元稹、白居易难懂,是同时在意境和语言两方面见出的。
语言可分义的组织和音的组织两点来说。前者属于文法,后者属于音韵学。义的组织大半取决于文法的惯例。这在每国语言里都根深蒂固,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写,都因习惯成为自然。诗人在大体上都得接受这个习惯,纵然在选字、配字两方面每人有每人的个性,总不至于把文法的基础完全放弃。所以诗在语言方面的难懂,起于义的组织者非常微细。纵然偶有困难,那也是读者可用努力征服的。
音的组织可就不然。这是情调思致:所伴的生理变化的微妙痕迹。诗是情感的语言,而情感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这是诗的命脉。读一首好诗,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略到它的意味。不幸得很,诗的这个最重要的成分却也是最难的成分。大多数人对于声音的反应都非常迟钝。心理学家对于不能辨别红绿青黄的人有“色盲”一个名词可用,我想他们也应该造“音聋”一个名词,这是很需要的。我们大部分人多少都是“音聋”。这并非说对于一切诗都聋,只是对于某种音无感觉力。比如英国批评家约翰逊博士只喜欢听“联韵”诗,而不能欣赏弥尔顿的“无韵五节格”,便是“音聋”的好例。“音聋”有起于先天的,有起于种族差别的,也有起于习惯与修养的。中国人读外国诗,或是英国人读法国诗,无论修养如何深厚,在声音上总有一层隔阂。读惯旧诗的人一读诗就期待五七言的音的模型,对于本有音乐性的新诗总觉得不顺口不顺耳。这只是就粗浅的说。如说得更严密一点,每个诗人甚至于他的每一首诗,因为是一种特殊个性与特殊情趣的表现,都有他的特殊的声音节奏。这是自然流露,不必出诸有意造作,所以诗人自己也往往不能加以分析说明,甚至于有些诗人因没有意识到音乐性的存在而根本否认它的存在。诗的最难懂的——一般人所谓“晦涩”的———一部分就是它的声音节奏。现在一般谈诗的清楚与晦涩的人们根本就不提这一点,他们仿佛以为只要语言意义明白清楚了,诗也一定是明白清楚的。这似乎是没有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摘编自朱光潜《谈晦涩》)
材料二:
著名美学家赫斯曾对文学文本的意义作过“意思”与“意味”的区分。“意思”即作者写进文本并要借助文本加以传达的原意,而“意味”则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所“认定”的文本意义。赫斯所作的区分启发我们,与非文学文本的阅读不同,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鉴赏,绝不仅仅只是从语义的理解到文本“意思”的把握这么简单。文学语言并不仅仅只是要完成一种单纯的语义传达,更重要
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难懂可在语言也可在意境,陶渊明的诗语言易懂但意境深远,属于“言近旨远”的典型。
B.诗歌语言中义的组织大半取决于文法的惯例,诗在语言方面的难懂导致义的组织者非常微细。
C.即便修养深厚的人读外国诗,在声音上也会有隔阂,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母语和外国语有差别。
D.诗歌的晦涩与意境深远、语言难懂密切相关,而表达情感变化的声音节奏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感受体悟诗歌的审美情调和韵味,既要准确理解语义,更要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B.文本的语音组合都会再生出“意义”,这正是阅读时须细心体味的情调韵致或者意味。
C.表达同一意思,如有多个词语或句子可供选择,语音效果通常是作家的重要考量之一。
D.独特的情绪氛围取决于特殊意味“调质”的选用,它能唤起读者某种相应的情绪体验。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约翰逊不能欣赏“无韵五节格”的例子,有助于读者理解“音聋”现象。
B.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逐层推进,深入地论述了语言的问题。
C.材料二运用引证法,通过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为有力。
D.材料二运用“绝大多数”“往往”等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请结合材料二,从“调质”的角度赏析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年级将开展“一起来读诗”的经验分享会,请你根据材料,就“怎样读出诗歌的意味”拟写出分享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柔软纵横 朱以撒
每一管笔,在未启用时都是锋棱尖锐的,似乎可以把点画的细处毫厘不臾地勾勒出来。只有付之于水,让水把千百毫毛化开,试用,才可以断其优劣。
在文房用具里,毛笔给人洁净曼妙的美感。未使用时,它如一枚未绽放的白玉兰花苞,紧抱收束。使用时,再洁净的笔锋也要裹上墨香,然后在宣纸上驰骋,就如骏马不是养着欣赏,而是用来征逐。毛笔如果不被黑亮的墨汁浸润,那一管笔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再好的笔性也裹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