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10字。
宣城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古典学”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我们认为,中国古典学应以先秦时期元典性文献和上古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所谓的“先秦时期元典性文献”,指的是先秦时期原创的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基础文献,不仅指历代公认的儒家经典、诸子百家,还包括先秦时期所有与中华文明有关的文字记录。同时,两汉以降,先秦元典性文献的传承传播以及历代整理研究和阐释成果,体现了先秦元典性文献对中华历史文明传承、演进的深远影响,也应作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古典学基本任务的“上古文明”研究,指着重于以先秦元典性文献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所开展的先秦文明研究,与一般意义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
从现代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西方古典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古典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古典学的构建具有启迪意义。我们应该在坚持发扬古典研究学术传统的同时,中西互鉴,熔铸新知,积极推进古典研究向具有现代学科属性的中国古典学转型发展。在我们看来,可从“文字”“文本”“文化”三个维度,系统开展先秦典藉与上古文明的整体性研究,进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学。
“文字”指的是先秦古文字及其记录的上古汉语。文字是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载体,先秦时期典籍的形成、传承都依赖于文字的发明和运用。中国古典学研究既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古今延续性的优势,也要留意古今语言文字演进对典籍训释的影响,在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古典文献研究积累的训释成果的同时,充分重视运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的成果,以新材料和新成果检视传世文献和传统典籍的训释,在“文字”这个维度上为构建中国古典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本”是古代典籍文献的存在形式。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文献整理和传授、汉代对先秦以来典籍的全面整理都属于传统古典学的范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对古史、古书的质疑和辨伪,七十年代以来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考古新发现所引发的关于古书真伪、年代、体例、源流、校勘、解读等研究,是现代古典学的两次“重建”。倡导古典学的重建,一方面是基于对先秦典藉文本整理研究应归属于古典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战国、秦汉文献抄本新发现带来的巨大影响。正如裘锡圭所言:“我们不能照搬在很多方面都早已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那种疑古过了头的古典学,必须进行古典学的重建。而古典学的重建是离不开出土文献的。”
从“文化”这个维度出发,中国古典学要考索先秦典籍产生和流传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最终落实到对上古文明的形成、演进历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和阐释。为此,中国古典学研究必然要充分利用现代考古新发现以及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成果,并以整体意识来阐释古代典籍的文化内涵,努力揭示我国上古文明的形成历史和发展情状。
(摘编自黄德宽《关于中国古典学构建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聚焦“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于2024年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中新社记者专访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国与西方在古典学研究领域有何异同?
刘小枫:西方的古典学专指古希腊罗马研究,而中国的古典学则应从中华文明传统出发,除中国古典研究之外,还得包括西方的古典学,乃至古印度和阿拉伯文明的古典学,前者中国学界已有一定积累,后者几乎刚刚开始。在欧美学界,这些学科是分立的,我们也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建具有现代学科属性的中国古典学,既要充分发扬我国古典研究的优良传统,也要重视借鉴西方古典学的理论和方法。
B.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比勘稽考,从“文字”“文本”和“文化”维度开展研究,是当代中国古典学构建的一种路径选择。
C.中国古典学研究应重点关注古今语言文字演变,运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的成果检视传世典籍,为学科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D.《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经典,在战国时期,它的言辞是邦国间外交辞令的基础,这体现了古典学问与现实政治的紧密关联。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围绕中国古典学的构建,从学科内涵、中西对比、构建原则、建设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清晰的逻辑脉络。
B.材料一引用裘锡圭的观点意在强调出土文献对中国古典学构建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掘出土文献的研究价值,才能完成中国古典学的重建。
C.在材料二的访谈过程中,中新社记者始终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与刘小枫教授交谈,尼采观点的引入展现了刘小枫对古典学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
D.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中刘小枫教授基于现代中国面临的历史挑战这一背景,指出深入掌握西方经典是重新认识中国经典的前提,学术基础更为扎实。
3.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古典学主要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的历代阐释史 B.古文《尚书》真伪的考辨
C.对马王堆帛书的整理与释读 D.《水经注》中河流的现代地理考证
4.访谈中提问者的提问水平,可以从问题的设计、提问技巧的运用、引导与控场能力、访谈效果的评估等维度综合考量。请选择其中的两项,对材料二中中新社记者的提问进行评价。(4分)
5.教育部2024年3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设立中国古典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专业设立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来呀,大家—齐拉!①
李广田
“嗨——呀嗨,嗨——呀嗨……”
我们离开吕河口不远,就听到从背后传来这样的呼声。这里江水越行越窄,而两岸山势也逐渐变得陡峭,青黑色的岩壁上,挂下无数的细流飞瀑,渐渐沥沥地流注江中,益显得这一带有一种峭苍幽邃之致,而那种呼声,也被这情势弄得似远似近,似一人长啸,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