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000字。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经过26天的“ ① ”并“养精蓄锐”之后,1月 3 日上午10点26分,低调得似乎都有些淡出公众视野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厚积薄发,完成了人类史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至此,这项略显“隐忍不发”色彩的“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
与六年前那次牵动亿万人神经的“嫦娥三号”月球正面软着陆任务相比,今天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既“默默无闻”,同时也要“孤勇”许多。六年前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是在先前“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所获取的超高分辨率图像的引导下迈出了中国人在月球上的第一步,而今日的“嫦娥四号”则是在没有精确地形成像做参考的情况下踏出了全人类的在月球背面的第一步。
2013年“嫦娥三号”在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地区时,整个着陆过程所经区域地形起伏变化小,整体呈现为一个由南向北的缓坡,据了解, “嫦娥三号”月球正面着陆区地形起伏仅 800米。而此次“嫦娥四号”着陆的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高山峡谷交错,整体地形忽高忽低,着陆区地形起伏达到6000米。因此,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中,真正适合嫦娥四号着陆的区域大概相当于嫦娥三号的二十分之一,这势必要求嫦娥四号必须要有更高的着陆精度,从“粗放型”的着陆方式向“精细化”升级。
(选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通过中继卫星通信。嫦娥四号将对月球背面环境进行研究,对月球背面的表面、浅深层进行研究,进行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等。
嫦娥四号如何降落在月球背面?
2018年12月8日发射后,嫦娥四号很快达到了第二宇宙速度,直奔月球而去。在经过4天的飞行之后,12 月 12 日就来到了月球附近,并且实施了近月点“太空刹车”,并成功被月球的引力捕获,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史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落月球背面,这次软着陆是在超高分辨率图像的引导下完成的。
B.“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后,又要“太空刹车”,下降至8公里的高度后,才以近似垂直的角度进入落月姿态。
C.让“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月背之旅的“先锋官”——鹊桥中继卫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采用地月L2 点晕轨道运行的应用卫星。
D.三则材料虽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任务中的科技新突破,但对其着陆成功都表达了相同的喜悦与自豪。
2.下列表述,不属于“嫦娥四号”月球探测任务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有着更高的着陆精度,在着陆方式上完成了对技术要求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B.信号中继卫星“鹊桥号”能够在没有地面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近月制动,为嫦娥四号提供全程信号支持。
C月球背面陨石坑密布、尤其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地形和高程图异常复杂,对各种配合着陆传感器的系统要求很高。
D.在嫦娥四号上,中国首次实验了自己的“核电池”技术,尽管它不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这个突破已经意义重大。
3.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嫦娥四号比嫦娥三号有着更具挑战的着陆任务。
B.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嫦娥四号从发射到着陆月球背面的全过程。
C.材料三不止一次使用设问,用通俗的语言对鹊桥号中继卫星进行了针对性的介绍。
D.三则材料因不同的写作目的,对同一件事的报道侧重点、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嫦娥四号是如何登陆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的。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送 考
丰子恺
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我的亲戚朋友家的儿女。
坐船出门的一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①,已种田而未全枯的当然要出席,已种田而已全枯的也要出席,根本没有种田的也要出席;有的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窗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