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9500字。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
材料二:
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相难以捉摸,找出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甚至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B. 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
C.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
D. 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有一颗纯真的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有个人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则“这个人不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真的,且这个人可在除码头外的任何地方。
B. 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
C. 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D. 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
3. 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
B. 杨贵妃真的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都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
C. 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的身体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
D. 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但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甚至出现新闻传谣事件。
4. 围绕“真相”这一论题,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三的情节印证了前两则材料中的哪些观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综合探讨了真相的探寻、真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及揭示真相的难度,引用逻辑推理学、哲学观点及经典寓言,强调真相的客观性、主观判断与现实的统一,以及面对真相的勇气与牺牲精神,同时指出人性复杂和社会阻力对认识真相的影响,通过多维度论述深化了对真相与真理关系的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甚至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错,材料一指出“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说明真相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进行逻辑判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地震前,县里正规划把云中村开发成一个旅游点。大学毕业考上县里公务员的仁钦回村里来说,县旅游局还挂着一张打造云中旅游点的规划图。他说,上山的机耕道要全面加宽,铺上柏油。入村的磐石旁那棵松树要命名为迎客松。旁边要建游客接待中心。里头卖茶和咖啡。田间小路要加宽,要硬化,要方便游客到果园里去采摘,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