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1670字。
2025 届 12 月阶段检测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 效。考试结束,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 历史辉煌。其中, 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 “海上丝绸之路 ”的 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 70 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 7000 年前 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 也已有完备的配置。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 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 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 年) ,历时 28 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 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 151.8 米),阔一十八丈(约 61.6 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 2.46 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 调整舵叶入水深度。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 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 行。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 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 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 务有关。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 品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精确度的提升反映在了航海文献中。经过郑和下西洋船队中航海者的整理,中国航海文献 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并在明清时期的航海指南中广泛使用。如郑和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 .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水平,与海上贸易的发展相互促进。
B .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我国至少已有 7000 年的造船史。 C .帆、桨、橹、碇等属具的完备,标志着船舶技术的高度完善。 D .郑和宝船上的船舵能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而且操作更加轻便。
2 .根据材料二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下列记述最有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的一项是(3 分)
A .自三角去双门用癸字二更,自双门去断节用乙卯二更,自断节去牛车英用乙字二更。
B .单辛七十更,看北斗七指三角,灯笼星七指三角,取祖法儿码头,水六托,泊船是也。 C .由乌沙门开洋,七日即到日本。若由陈钱山,用艮寅针,海程四十八更船至日本。
D .望南挑西一字行驶,好风一日,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控制船身的长宽比,以降低触礁风险。
B .两舷和艉部设长橹,以适应狭窄海域。 C .制作特大型铁锚,以探知海水的深度。
D .运用过洋牵星术,以防范恶劣的天气。
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3 分) . . .
A .编纂了有重要影响的航海文献《指南广义》。
B .推动了相关技术和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 C .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数据。 D .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5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时,有同学对“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梳理,画了下 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明。(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 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 ”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