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的思考
作者:陕西省白水中学 刘军锋 时间:2006/11/23 9:13: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10
一 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尴尬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清代学者朱锡绶也曾说:“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品位和形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发现,每次开学,当所有的教科书发到学生的手中的时候,学生最先阅读的是语文书,其喜悦之情往往溢于言表。但不知曾几何时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使得我们学生对自己原本非常喜爱语文课望而生畏,大有谈语变色之态。课堂之上我们老师讲的激情四溢,而我们的学生却听的昏昏欲睡。课堂之外,我们教师所推荐的名著美文,学生拒之以千里之外;而对我们明令禁止的读物,学生却读得津津有味。就我们的教学效果而言,也是事倍功半。何以会出现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呢?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语文教师的反思。
二、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视角定位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思想,总试图“通过极少数量经典范文的反复咀嚼,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语文教育也正在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甚或固定的题型,标准的答案,直至将原本非常优美的美文肢解的面目全非。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阅读学把“阅读能力结构”视为学术焦点和教学纲要,认为阅读智能是阅读能力的主干结构,阅读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结构,阅读情志是阅读能力的动力结构。新课标“总目标”的第7项,对阅读教学的表述为5 句话,突出了“自读能力”(特别是“良好语感”)的培养,体现了阅读智能、阅读知识、阅读情志的多元目标,强调了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美文阅读教学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内省体察,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丰富思想感情,认知未来世界。《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也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固定的教学模式却使得抽象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也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难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仅仅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阅读教学中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避免“越俎代庖”,各得其所的有效方法。我们教师的任务是“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其释放生命的力量.
三、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目前阅读活动的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主客颠倒”的现象.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而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
“教学建议”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得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和转化,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固定场所传授知识的教育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改观,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而注重机械化的程序化的模拟训练的现象。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们的学生作起题来运用自如,而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就宛如一只被驯养的小鸟,一旦打开鸟笼,却不知飞向何方,到哪里觅食一样。所以,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只要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的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的胁迫而产生勉强阅读学习的动力,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波依尔认为,21世纪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基础最重要的一条,是师生共同理想,师生平等对话,真诚对话,真诚探讨,彼此依赖的学习组合。阅读活动也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叙述道: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也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
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阅读活动的空间定位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地球的“支点”。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