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作者:罗斯宁 时间:2006/9/24 19:42: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72
高二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我国现 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从认识规律看,对文学作品应先作总体认识,再作分析鉴赏,进而品味咀嚼。课堂提问也应与这个流程相适应,有其相应的三个层面。
首先,对所阅读的课文要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了解大概内容。这时的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则宜大不宜小,宜粗不宜细。它考察的目的是学生是否看完了全文,读懂了多少。如在第三册《灯》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读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与“灯”有关的故事?“灯”在每个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把握住了全文的脉络。而在上《祝福》一课时,则让学生把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情况介绍整理归类,编成年谱,然后讨论: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她遭遇了哪些不幸?这种从整体感知着眼的课堂提问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学是特别有必要的,如果缺乏对全文的大致了解,而去对课文内容、篇章结构条分缕析,深入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在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抓住关键之处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祝福》中,对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中有这么一句:“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让学生找出其中特别传神之处,有学生认为“间或一轮”了无生气,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麻木,有人认为写出了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灵魂的有无上;更有学生认为“间或一轮‘不仅写出她思绪的凝聚,还写出她灵魂受煎熬而极度痛苦以至麻木的精神状态,点出封建礼教既不让她有活的条件,也不让她有死的勇气。至此,大家对作品的主题——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课堂提问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文章,了解主旨之上,那么文章的艺术特色、作家的风格我们就很难领略。还要善于在文句的蕴含深意之处发问,对一些看似平淡的句子,细究下去,仔细咀嚼,让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我在柳高听一位老师上《阿房宫赋》,是第二课时,老师问学生:“蜀山兀,阿房出”中,如何理解“蜀山兀”一句,学生纷纷发表议论,有的从“兀”为着眼,有的人从“蜀山”着眼,有的从四川木材质量谈起,有的甚至拿出地理书来证明水运如何便利,真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最后还是学生自己归结到一点上:这一句表现了秦王朝的穷奢极欲,不顾百姓死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就是品味看似平常的字词来激活学生兴趣的一切极好范例。
通读全文,以了解大意;抓住关键,以理解题旨;对内涵丰富的字词仔细咀嚼,以领略风格,是阅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层面,也是我们课堂提问设计的三个台阶,这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