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汉字异读的几种情况
作者:蒙城县双涧中学 丁言声 时间:2006/11/17 12:37: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46
一、通假字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这里的“景”是“影”的通假字,就读作“影”字的音yǐng
二、读破音异读。
读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例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司马迁《鸿门宴》)里的“王”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称王”讲,读作wàng,以示和作名词的“王”不同。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一句中,“乘”则活用为量词,读作“shèng”而不读chéng 。
三、保留古音异读。
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在这里,“房”在作古宫名用,读páng。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一句中“逢”作为人的姓氏,读páng 而不能读féng 。
四、外族语言异读。
文言文中,有些来自外族语言的国名、人名、姓氏名等,有时读音较为特殊。例如:“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汉书•张骞传》)此句中“大宛”是古西域的国名,“宛”读作yuān。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一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则应读为“kè hán”,而不能读为“kê hàn”。
以上说的文言文的四种异读字和我们通常说的多音字多义字是有区别的。多音多义字的音和义在千百年来早已完全固定下来,为大家认可,并经常运用,而这里所说的异读,则只表示在具体的文言环境中,某个字音、义的变化,因此,切勿把它与我们现在多音多义字混为一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