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读”的训练
作者:甘肃省康县一中 吕永海 时间:2006/11/8 6:29: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33
众所周知,“读”是知识的感知过程,是训练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没有“读”这一感性知识的积累也就不会有上述理性的质的飞跃——创新的出现。古今中外,有哪位能文善言者,没有过一篇又一篇的熟读成诵的经历?有哪个语文高考“状元”不得益于“读”?只有老老实实地去读、去抄、去默,一篇一篇地、一本一本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不懈地积累,头脑中的这个知识宝库才会不断丰富,自悟能力才会潜移默化地加强,创造思维才会出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读”的训练。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们精心筛选、审定的美文范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去咀嚼,去品味,去体味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艺术。要把“读”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要逐字逐句的“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找生字生词,然后去查字典词典,去认识读音,理解词义;去找重点词、句、段,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去熟悉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大意;去发现疑难问题,待上课时求教于老师。
课堂上,更要加强“读”的训练。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纠正读音,掌握词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让学生去把握主题,领会语感;让学生感情融化,进入文章的角色。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诗歌一类的文章,富有表情的吟诵、朗读,则如一根奇妙的指挥棒,调动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诵之于口、入之于目、闻之于耳、铭之于心,最终为作品的意境所陶醉,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突出来了。这比教师含辛茹苦的讲解,支离破碎的分析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当然,学生的“读”,必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要有的放矢。
课后,要求学生再“读”,让学生回味巩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使课文知识学的更扎实。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对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精彩的片断、优美的词句,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定要达到熟读成诵。
这样,把“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口、眼、脑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调动了各感官的作用,使学生们进入了“角色”,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点拨、解疑。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就能慢慢地将学生引领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最高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