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的人格回归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1/6 22:58: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56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的一生作了三件事,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超越。” 这种高尚的人格教育感染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拼搏取得了事业的辉煌!我国古代历来就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人,以高尚的行为打动人的优秀榜样。《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孔子的教学孔子讲求“仁、义、礼、智”;讲求“诲人不倦”;讲求“不耻下问”正是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才使有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伟绩。唐宋八大文学家之首韩愈亦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讲究明道在先。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理为第一,然后气,然后物”也正是讲究人格的魅力。然而近几十年来,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渗透渐渐被人淡忘。语文成了枯井,成了荒漠,语文教学者成了枯井的赞颂者,荒漠的炫耀者,学生不能真正汲取语文的甘露,逃离语文者“异军突起”,厌恶语文者“张袂成荫”,学习语文者,其人性也早被扭曲。无怪乎有人大声呐喊“误尽苍生是语文”了。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老师为了提高语文考试成绩,故意让语文教学偏离语文本身方向,忽视了语文学科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只讲文章的时代背景,讲生字词,讲段落大意,讲中心思想,讲写作方法,讲词的活用等等,醉心于对课文微言大义的分析,让语文本身的人格基因丧失、泯灭。可以说这完全是对语文教学的亵渎。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让人格回归其本真呢,笔者试就语文教学中人格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美国学者伊尔文•斯通认为人文精神就是“我们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给自己,人不再是邪恶的,而是高尚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永恒的灵魂而摧残他的身体,一个没有自由的、活跃的、创造性的心灵,便不过是一只野兽,也只能像一只野兽一样浑浑噩噩地死去,根本谈不上什么灵魂,我们要把人的艺术、文字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感情都归还给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的回归,人格的回归其关键在于教师,只有驾御课堂的教师真正做到了,才能使语文教学反璞归真,才能让人文和人格找到合适的场所,从而形成人文的课堂,人性的课堂。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
中学语文新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重新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标明语文不仅是文化传授的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告诉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本国语文,实际上也是在学习本国文化。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必须从自身做起。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试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人格低下,行为不端,喜欢自吹自擂,态度傲慢,高高在上,一派盛气凌人的架势,利欲熏心。“一切向钱看”,变着法儿攫取钱财,在课堂上的人文教育岂不是空头说教?怎会培养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 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必须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感染,熏陶学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观念,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学科赋予我们的任务。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人文的课堂观、人性的学生观。
(1) 语文课堂是学生乐学善学的快乐天地。教师要树立大学习观,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形成过程,看作是学生智力、能力各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过程,教师要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思想的平台。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把握学生,进而启迪学生,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要与学生建立动态的合作关系,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师生关系,让学生自觉、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自己共同猎求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3) 教师要还学生是人的根本。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教师必须杜绝“目中无人”的大吹大擂,要关爱学生,要关注学生。爱学生,才能尊重、理解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济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以教师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以教师的爱心换取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自身的人格素养。
总之,人文的回归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坚定的信念。时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以对教育事业的痴迷与执着,不为金钱所动,不受物欲所诱,甘于清贫,耐得寂寞。在培育桃李的耕耘中觅得欢乐,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才能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