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顾琴|  时间:2004/8/12 6:40:16  来源:原创  人气:2575
 
  在课堂提问中,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思考价值低,二是问题空泛、难度大, 三是为了完成任务,提问急于求成,四是提问没有新意,五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 
  我认为语文课堂提问有如下几种有效方法:
  一、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的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如在上《小橘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教师并没有急于问学生本文可以分成几段,他而是说我们今天请三位学生来读《小橘灯》这篇课文。学生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了,文章不过六小节,老师为什么会叫三个人读呢?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产生了矛盾,促进了思维。学生对这一个问题也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则会产生促进作用,课堂上也不会出现“死水一潭”的情景。
  二、分步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提出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也懒得思考,他们有就不愿意回答,这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容易理解,更有趣味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都市精灵》中一为教师在讲“光顾”这一词语时,他分成三个小问题,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听到“光顾”这一词语?2、“光顾”一词含有什么感情?3、用在这篇课文中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很快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同时这种提问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积累生活素材,勤于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使学生也懂得说话要得体。
  三、故意出错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老师有意说错一个答案,故意写错一个字,有意引起学生注意,挑起战火,引导学生抢答。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个句子划分节奏时,我划分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我刚在黑板上写好,学生差不多是群起而哄之,很多学生都来纠正我的“错误”,一个学生刚说完,另外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讲他的理由。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尤其是在讲字词时,用故意出错法会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四、表演法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他们在表演时仔细揣摩人物的心情,思考其性格特点等,在次基础上再提问。如教学《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表演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然后问学生: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会哽住了?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有会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最后只对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学生这时就能够深刻理解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沦丧内心无比悲愤之情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历年,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不管进行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